来源:知著网 时间:2023-09-08 22:40:29
近日,青岛“地铁判官”事件引发全网热议。事件一开始被报道为大爷和大妈因占座而产生争执,一男子在听到大爷的发言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掌掴了大爷,被网友们称之为地铁上的“正义使者”。
【资料图】
随着警方调查的不断跟进,事件随之也发生了反转。经过调查,这位“地铁判官”患有精神类疾病,而被讨伐的大爷和大妈事实上也并未占座,只是与其他人发生了口舌之争。
从高铁霸座到大妈占领篮球场,再到如今的地铁判官。公共场合的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当法律无法惩戒这些恼人的行为时,人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民间人士的仗义出手,试图“用魔法打败魔法”。
但对正义的呼唤和期待真的能靠暴力为之加冕吗?地铁判官四个字的背后,是谁赋予了“判官”的权力,我们又该如何才能离正义更近一步?
一、扑朔迷离的地铁判官,正儿八经的正义呼唤
男子的一巴掌不仅打懵了大爷,同时也打开了全网的热议。一方面,有网友认为男子做了大家一直以来不敢做的事情,用实际行动维护了社会公序;另一方面,有人认为男子说到底实施了暴力行为,这种方式违背了法治社会的程序正义,并不可取。
随着事件的反转,男子原本有过性骚扰的行为也被公之于众,大妈并未占座的后续也使得整起事件更加盘根错节,扑朔迷离。
在网络和媒体的共同作用下,地铁判官这四个字被赋予了更多的要素。所谓“地铁判官”是由两个重要的标签所组成,一是“地铁”二是“判官”,这两个词语一个指向“公共领域”,另一个指向“正义裁决”。
(地铁判官事件上热搜)
说到底,当地铁判官这个词语被造出来并被众人采用时,实际揭示了人们对一种最原始正义的期待。这种正义填补了现代法律所无法管制的中间地带,为公共领域的秩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维护。
但转念一想,判官的权力或来自封建王权,或来自地府阎王。那“地铁判官”的判定权究竟来自于谁?
事实上地铁判官从未拥有过判定权。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一切公共权力都源于法律,就像我们熟知的那句话——“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所谓的地铁判官更多是人们将朴素的正义感寄托在个体之上,并为其献上欢呼和鲜花。但判官一词的威慑力使得它在互联网上赚足眼球,实现了将人们对正义的想象具象化到实际的个体。
(网友对于地铁判官不同的看法)
但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所塑造的地铁判官根本不是一个“正义惩处邪恶”的良性叙事,而是众人将自己所理解的正义强加到这起事件,用正义和邪恶区分出双方当事人,从而用非黑即白的童话叙事,为我们谱写了一篇久旱逢甘霖的“爽文”。
这不是正义真正被合理实现的状况,更算不上多么崇高的正义行为。从某种角度来看,当纯粹的暴力插手进口头争端后,一声耳光后,没有赢家,更不用提所谓的正义和邪恶。
但地铁判官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期待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这同样说明“地铁判官”之所以能出圈,不是因为它执行了正义,而是它对长久以来缺席的正义作出了回应。
二、当我们呼唤地铁判官时,我们究竟在等待着什么?
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讲述了两个流浪汉男主人公每天都在重复的地点等待戈多的故事。而事实上却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这与我们当前所期待的完美公共领域不谋而合。
从高铁占座乱象到篮球场被大妈占领,这些事件都指向了一个如何建构正义守序的公共空间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顽固的社会问题,只期待着法律是不合理且不合实际的。
面对此类事件的屡次发生,人们似乎只能无奈地在网络上对其调侃,期待着现实生活中有勇士能够出来主持正义。正是出于这样“等待”,这使得地铁判官正中不少人的下怀,满足了人们对于朴素正义感的呼唤。
这种朴素的正义就像武侠小说中所描绘的黑白世界。快意恩仇、侠肝义胆似乎是不少人心中正义的底色。但问题在于,当世界已经从江湖世界转变成了法治世界,我们依然以最朴素的正义感来审视社会乱象,这只会导致网络上的群体审判便变得越发严重。
(罗翔老师谈及网络审判)
人们将个体意识中的正义一股脑地倾泻而出,善意的愿望反而成为了群体暴力的帮凶。这种自诩正义所导致的悲剧更是不在少数:被网暴的“孩子去世后的母亲”、被网暴的“万州女司机”等事件不计其数……
当这种朴素的正义感裹挟着群体的情绪时,它就像一场摧枯拉朽的泥石流,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每个人都在其中倾泻自己对于不公的激情和审判,放任实际的暴力乔装成所谓的正义,最终只沦为情绪的宣泄口。
当地铁判官只是昙花一现的“爽文”后,接下来我们又该等待怎样的正义到来?
事实上,上文所提到的所有乱象都是现代社会所演化出的“隐形暴力”。当人类步入文明法治社会,社会秩序在法律的维护下不再充斥着血腥和暴力。但我们必须承认法律也是在社会的变迁中不断被修正,人们头脑中理想化的正义永远会迟到一步,那在这之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在过去,人们期待着路见不平一声吼;而如今,不少人害怕自己的行为有分毫的差错,最终沦为各打五十大板的结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朴素的正义和严格的法律似乎都陷入了短暂的困局,我们等待的正义似乎就像永远未到的“戈多”。
三、不被规定的正义,尤待保护的正义
地铁判官的热度渐渐平息,但人们对于正义和秩序的追求和呼唤却永不停息。正因为法律无法触及每一块存在争议的角落,所以这些讨论才显得如此珍贵。它就像一盏明灯,不仅指明了未来法律改进的道路,同时也照亮我们自己,让我们去审视自己的行径。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一巴掌还拍在了我麻木而平淡的生活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赞同用暴力来维护社会秩序,用暴力来美化正义的特殊性。
回顾之前发生过的社会事件,不难发现,现代社会所追求的正义似乎也被时代洪流塑造出了新的模样。朴素的正义感只是开启正义的一把钥匙,却不是正义该有的全部面貌。
如今的正义不该只是平等、公平等概念的近义词,更是现实生活中尤待被重视和强调的现实处境。“地铁判官”正好揭开了我们最期待的事情:我们由衷地希望每个人都敢于做出正义的事。
正义的概念不该被某个人、某个群体所书写,但正义的行为却迫切地等待着被保护。
就像有网友所分享的一样,身边的医护朋友曾为了帮助发病的病人,最终被病人家属反而要求赔偿数十万元。此类因为热心肠帮助他人而被倒打一耙的事情也不在少数。正是因为我们袖手旁观太久了,这一巴掌才提醒了所有人,为什么维护秩序的手段沦为如此境地了?
只有当正义得到基本的尊重和保护,人们才敢做那些真正见义勇为的事情,才有底气不做冷漠的旁观者。
(罗翔老师谈及法律和道德对于改善社会现实的意义)
虽然地铁判官只是一起混杂着乌龙的社会纠纷,但人们对于正义和秩序的期待却永远不会停歇,正是一起又一起的案件推动着社会秩序的进步。这其中,媒体以第一时间直击现场,让我们直面争议,随后正义和法制也在来的路上,一同回应全社会的期待。
真正想要解决公共场域的乱象问题还需要多方合力来共同完成。我们等待的戈多不该只是某个英雄侠客,还有需要担起责任的有关部门,传播正能量的媒体机构,以及齐心协力的我们。
我们都在以我们特有的方式奋斗着,奉献着。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已经到了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