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微信版花呗,再搞一次“偷袭珍珠港”?

来源:字母榜     时间:2023-09-07 20:34:57

试水多年的微信分付尚未搞出名堂,又一款顶着微信名号的消费分期产品来了。

近日,据镭射财经等多家媒体报道,微信正在测试一款名叫“微信分期”的新产品,入口位于微信钱包中,埋藏较深。


【资料图】

实际体验后发现,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时,可以通过微信分期付款,但不能用于发红包或提现。根据用户资质不同,可获得的总额度约为数千至数万元不等;可选分期为1期、3期、6期和12期,手续费各不相同;用户开启自动还款后,微信分期将于还款日从零钱、零钱通、储蓄卡等通道尝试扣费。

腾讯内部人士对媒体表示,微信分期是为用户消费时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产品探索,目前尚处于小规模灰度测试阶段,暂无明确上线时间。

亦有知情人士称,微信分期可能于下半年不断扩大用户测试范围。

作为一款面向C端的消费信贷产品,微信分期在产品形态和使用方式上与蚂蚁消金旗下的花呗颇为相似。因此,不少人将其视为“微信版花呗”。但从资金来源来看,微信分期并非对标花呗,它的上线也不等同于微信亲自下场做消金。

根据多方信息,微信分期是一款助贷产品,也就是帮助消费者从银行等机构获取小额贷款。目前,接入微信分期的金融机构包括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

不过,部分媒体指出,微信分期的资金来源除了银行等合作金融机构,也包括财付通小贷。字母榜就此向腾讯方面求证,未得到有效回应。

相比之下,花呗的资金主要来自蚂蚁消金,具有自营特征,与微信分期迥然不同。蚂蚁消金旗下的另一块业务——信用购,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与微信分期更加接近。

微信并非没有想过做自己的花呗。

早在2020年3月,微信面向部分用户测试“分付”功能。微信分付的资金来自财付通小贷和金融机构,使用方法与最新曝光的微信分期十分接近,只是在分期和手续费规则上略有不同。

但三年多过去,微信分付依然几无声响。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消费场景,这款产品的知名度和使用频次远不及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同类产品。

微信首次试水消费信贷,并未结出硕果。在此期间,国内消费金融行业发生巨变:监管政策次序落地,合规经营成为所有参与者的第一要务,关键动作则是降杠杆、压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全行业告别野蛮生长,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蚂蚁、财付通等相继整改,并被处以数十亿元罚款;花呗、借呗与蚂蚁进行品牌隔离,流量归流量、资金归资金的新范式逐渐成为主流。直至今年年中,消费金融主要玩家的整改才算基本完成。

如今,消费金融拨云见日,微信分期低调现身。背负着整个腾讯的最大期待的微信,选择在此时重开多年前的未了之局,颇有与新老对手一决高下的气势。

不过,以助贷入局消金的做法,延续了微信对于这块蛋糕的一贯谨慎;微信分期面临的种种掣肘,也注定了它在中短期无法给腾讯带来显著的财务回报和市值提升。

在金融业务上,微信在大多数时候比蚂蚁慢半拍,但也常常迅速跟上,乃至后来居上。

最广为人知的案例,当属微信红包的“偷袭珍珠港”。2014年春节的这场在线支付战役,是微信挤上牌桌、最终与支付宝分庭抗礼的转折点;多年之后,以微信支付为核心的金融科技业务已成为腾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但同样的逆袭,并未在消费金融领域上演。

先做支付、再做金融,这一玩法早已被各大互联网公司熟练掌握。但对于做消费金融,微信一直比较谨慎,动作也比蚂蚁慢得多。

就在微信红包“偷袭”支付宝一年后,蚂蚁于2015年4月上线花呗和借呗。其中,花呗是基于支付场景的消费贷,而借呗是覆盖场景更多、资金流转更宽泛的现金贷。

彼时,国内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信用消费的理解依然停留在信用卡。花呗、借呗横空出世,产品体验碾压信用卡,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

蚂蚁有关人士曾在2016年底透露,彼时开通花呗的用户已超过1亿,实际使用人数接近8000万。作为对比,截至2016年6月底,招商银行信用卡的流通户数为3328万户。

“互联网+金融”魔力初显,微信迅速做出反应,2015年5月就上线了对标借呗的微粒贷。一年后,微粒贷的总授信用户突破3000万,放出超500万笔贷款。

然而,“微信版花呗”迟迟没有消息。直到花呗上线五年后的2020年3月,微信分付姗姗来迟,开始小规模测试,微信终于凑齐了自己的“花借”组合。

随后一段时间,微信分付不时传出新消息,用户规模也有所扩大,但始终没能掀起更大风浪。花呗几乎在没有什么对手的情况下,完成了对于年轻人消费信贷的大面积覆盖。

微信分付无力挑战花呗,出生太晚是最主要的原因。

两款产品分别背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由后者提供用户池。但两大在线支付工具的用户重叠度很高:根据201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国内移动支付用户中,同时使用财付通和支付宝的占比高达64.4%。

这意味着,微信分付许多时候是在和花呗争夺同一批潜在用户。而用户在使用一款消费信贷产品后,再尝试另一款类似产品的意愿会弱很多,这就让花呗掌握了巨大的先发优势。

另一方面,晚出生5年的微信分付并没有足够大的差异。在目标客群和使用场景方面,微信分付并未与花呗形成明显区隔,反而在费率方面颇为吃亏:花呗用户在形成账单后,可以享受1个月的免息期;而微信分付没有免息期,用户借款后按照实际使用天数计算利息。较高的综合使用成本,让微信分付更难以吸引新用户。

在种种不利因素作用下,微信分付始终没能大红大紫,更没有成长为花呗的替代品,“微信版花呗”的初次试水并不算成功。再加上一年多后,蚂蚁开始整改,行业走向发生巨变,微信对于消金业务的态度更加克制。

上线三年多,微信分付的发展平淡乏味;微信却在今年下半年上线新的消金产品,显然对这块市场仍有所图。

与微信分付刚刚内测时相比,如今的国内小贷行业环境变化巨大。这为微信分期的出世提供了新的条件。

今年7月,有关部门共同发布新闻称,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金融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从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

春江水暖之前,新老玩家已经嗅到变化气息,并提前布局、争夺蛋糕。最醒目的集体动作之一是,蚂蚁、抖音、京东、百度、美团等纷纷增资小贷业务,以满足跨区域经营和杠杆率的要求,为业务增长拓宽空间。

腾讯同样动作频频。财付通小贷此前已将注册资本从3亿元增至100亿元;2023年1月,再度增资至105亿元。目前,财付通小贷的注册资本仅次于蚂蚁小贷。

按照消费金融机构最低10%~12%的资本充足率计算,财付通小贷最高可动用10倍杠杆,百亿注册资本可支撑千亿贷款规模。无论以自有资金放贷,还是与银行联合放贷,它都握有较为宽裕的余量。在微粒贷之外开发消金新产品,自然是水到渠成。

除了追赶消金行业转暖的快车,微信也需要在内容流量变现之外,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目前,微信正承受着空前的“养家”压力。特别是今年初,马化腾钦点视频号为“全场希望”,在嘉许的同时,也是在向微信要收入。从那时起,微信的商业化动作明显加快。

微信的基本商业逻辑是流量变现,最直接的方式自然是卖广告。今年上半年,微信把广告业务开发到了新高度。

比如,微信朋友圈广告破天荒地一键直达淘宝APP,视频号广告也被纳入了腾讯广告全流量通投的矩阵中。此外,产品形态与小红书相似的微信“小绿书”也在测试中,倘若跑通,将在微信生态内辟出一大片广告空间。

截至目前,微信要收入的动作都是围绕内容营销展开,反映到财报上,主要对广告收入产生拉动。但微信的流量显然并不仅仅是内容流量;以微信支付为核心的支付流量,是一座想象空间更大的富矿,且远未被充分发掘,微信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金融是最渴求流量的生意之一,腾讯也早已验证了“社交流量-支付流量-金融流量”的漏斗模型,微粒贷、理财通、信用卡、保险等金融业务长期占据微信服务的醒目位置,并获得丰厚回报。

根据财报,今年第二季度,腾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收入达486亿元,同比增长15%,占总营收的32%,超越游戏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只不过,这部分收入主要来自在线支付、理财等业务,其增长势头主要与线上线下商业的繁荣度挂钩。

在此背景下,微信分期悄然内测。通过助贷模式,它把微信支付流量引导至金融机构,从而扩大微信流量变现生意的规模;同时,作为一款消费信贷产品,它自带拉动刺激消费的功效,能够反过来刺激在线支付业务的增长,从而为腾讯这只现金牛注入更多活力。

微信做消费金融,优势和短板同样显眼。

与花呗类似,背靠一个国民级的在线支付服务,是微信分期的最突出长板。微信支付广泛嵌入线上线下交易场景,坐拥堪与支付宝匹敌的用户池,能够给初出茅庐的微信分期带来充裕的用户来源和使用场景。

但与“前浪”微信分付类似,微信分期同样需要解决潜在用户与花呗重叠的问题。更何况,微信分期与花呗的相似度比微信分付更高,起步时间也更晚。

另一个潜在的挑战是,微信分期需要扭转消费者“免费借钱”的习惯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借钱需要付利息是常识。但随着花呗等消费金融服务的兴起,“一个月免息期”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许多用户——尤其是按月拿生活费的大学生——借钱之后,会赶在一个月之内还清,这样既满足了提前消费的欲望,又不用多花利息。

这也意味着,消费金融业务往往并不赚钱,而是依靠与之密切关联的现金贷业务获得收益。互联网大厂布局消费金融,“花借”成对出现,比如蚂蚁的花呗借呗、京东的白条金条、美团的买单借钱等,正是出于这一原因。

然而,微信是一个特例。2020年初做微信分付时,它就采用了颇为特殊的按日计息,消费者只要借钱就必须付利息;到了微信分期登场,消费者也需要提前选择分期期数,并支付相应的手续费。

微信另辟蹊径、不愿设置免息期的原因不得而知;后续是否会改弦更张,也是未知数。不过,即便把这套模型跑通,在未来几个季度,消金业务能够给腾讯带来的收入和利润也相对有限。

以承接了花呗和借呗的蚂蚁消金为参考,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年报,2022年该公司净利润为8.4亿元;今年上半年达12.8亿元,增长迅猛。但区区十几亿元的收入,显然不能满足腾讯的胃口。

不过,微信分期的外部利好也不少。

一方面,久居行业第一的花呗在蚂蚁整改之后,已不复当年之勇,规模有可能进一步压缩,从而为微信分期及其他同行让出更多市场;另一方面,拼多多的崛起为微信支付提供了更多电商交易场景,进而让微信分期有了更宽敞的施展空间。

总体来看,微信再度布局消金,当前价值主要在于为微信撑起更大的商业化想象空间,并验证更多流量变现方式。但在消金玩法雷同、行业竞争升温的大背景下,顶着微信光环的微信分期,还需要更长时间去打磨产品和跑通路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