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行业研习 时间:2023-08-28 09:38:4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青壮年不断“外流”,出现“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等农业农村发展困境。为发展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3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特别是青年人,他们返乡创业是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深入,学界有关返乡青年创业的研究愈来愈多。
【资料图】
一方面,返乡青年创业研究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重要关联;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实施以县域为载体。鉴于此,本文对返乡青年创业与县域发展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分为几个部分,一是围绕返乡青年创业问题展开,包括返乡青年的特征、为何返乡、返乡背后的逻辑或机制等。二是围绕返乡青年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影响展开。三是拓展思考农民市民化路径,聚焦于发展城市还是发展县域的争论。
一、返乡青年
1. 返乡青年创业的界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据农业农村部产业发展司介绍,到2022年底,全国返乡创业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
返乡青年创业包含“返乡创业”、“返乡青年”两个概念。“返乡创业”多采用2017年国家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联合开展的“全国返乡创业调查”中的界定,返乡创业是指“曾离开户籍所在区县外出半年及以上,外出前为农业户口,目前正在户籍所在区县范围内创业者,包括农民工、大学生、军人和城归族等群体。”
“返乡青年”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学者们对“乡”和“青年”的界定不尽相同。首先,对“乡”的定义不一。大体分为几类,其一是将“乡”理解为“乡土”,返乡即返土,回到乡镇、村庄创业,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工业等。
其二是将“乡”理解为县城,返乡青年是指出生于农村家庭,在大城市务工就业后,返回县城城区生产生活的农村户籍青年,[6]也被称为“返县青年”。
其三是将“乡”整体性理解为“县域”,认为县城、乡镇、农村是整体性的联动空间,该联动空间即青年返“乡”归处。前两种是将“乡”理解为某个单一空间,后者是将县、乡、村理解为整体空间,即县域。
其次,学者们对“青年”的界定不同。学者罗敏将返乡青年的年龄界定为20~45周岁,认为该年龄段的青年在思想、精力、创造性等方面能力较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林龙飞、陈传波等人则采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青年概念,将青年界定为年龄在44岁以下的人。毛一敬将青年群体界定为15~44岁人群,返乡青年即“80后”“90后”返乡创业群体。从现有界定来看,返乡青年群体的年龄大概在15~45岁之间。
2. 青年何以返乡
青年何以返乡?学界共识是青年返乡创业是在外界推力和自身动力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外界推力。一是乡村创业环境改善,返乡创业“拉力”增强,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下,乡村与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下涌入了一批批返乡创业青年。二是城市生活压力增大,城市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强工作压力、快节奏等特征,县域创业优势愈发凸显。
其次,自身动力。一是家庭本位导向,追求家庭生活的完整性。相较于70后外出务工,其子女妻老留守农村,80后、90后农民工更加重视家庭生活的完整性,返乡创业打破了“拆分型”家庭模式。二是自我实现驱动,追求阶层身份的跃升。“每个农村青年心中都有一个老板梦”,摆脱打工人的身份“自己给自己当老板”。三是家乡情怀的影响,返乡青年生长于乡村,对家乡有着独特的感情,寻根心态、以及熟悉当地社会关系网络等吸引着青年回来建设家乡。
除从外界与自身角度去分析返乡创业青年的返乡动机外,罗敏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行动逻辑角度,梳理返乡青年的动机。其中,宏观行动逻辑是青年受到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号召,选择回乡创业建设家乡;中观行动逻辑是青年因社会责任担当,服务社会回馈社会,选择回乡创业;微观行动逻辑是青年人受个人意愿,如返乡生活压力小,亲友在旁等,选择回乡创业。
从现有研究来看,青年何以返乡,主要是宏观背景与微观因素的结合,是在乡村创业的宏观创业环境改善与家庭本位、自我实现等微观因素影响下的行为选择。
二、返乡青年创业与县域发展
返乡青年创业,青年经历了“离乡”到“返乡”的转变,打工者转向创业者,对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他们个人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有以下讨论。
一是返乡青年创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讨论,一方面,是创业与县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返乡创业如何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创业与县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多研究认为,创业是一种创造经济价值的活动,可以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市场竞争活力等方式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即返乡创业与县域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
有学者从实证角度验证创业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如黄祖辉、宋文豪等人,基于2011-2018年中国1864个县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返乡创业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县域GDP,即返乡创业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也有学者从实证层面证实了创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可见创业是否有助于县域经济的增长还未形成定论。
第二,返乡创业如何影响县域经济增长。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开始出现新一轮返乡创业潮,关于返乡创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也逐渐火热起来,主要有几种观点,其一是青年返乡创业促进了城乡资源流动,包括投资资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将城市中积累的技术、资金回流、人才回流到县域中,促进城乡资源的流动,打破地方发展桎梏。
其二是青年返乡创业可以推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如发展农村电商,以信息服务打开农产品销路,通过产业融合助力农业新发展。
二是创业对县域社会发展的影响。返乡青年创业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县域社会的发展。首先,人口回流带来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县域人口总量的增长反向推动政府部门投入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
其次,人口聚集带来各类需求的扩张,尤其是餐饮、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县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返乡青年的生活水平,留住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增加了青年回乡创业、就业的机遇和空间,吸引新地青年人返乡创业就业。
最后,促进农民近地城镇化发展,返乡青年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他们返乡创业不少选择居家搬到县城居住,方便子女在县城读书,开始了近地城镇化的道路。
三是返乡创业对个人及家庭的影响。首先,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创业闯出一番事业。其次,返乡创业青年是在家庭经济支持下施展手脚,创业成功可以实现家庭经济的增长,创业失败家庭可能会陷入高风险状态,卷入债务风险和养老难题中。
因而有学者指出,“鼓励青年返乡创业,不如鼓励其如何在县域城乡流动及县域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作用”。即找准青年返乡创业的重点所在,不仅在于创业带来人口的回流,还在于引导青年如何真正嵌入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中,如此才能更好的留住人才,发展乡村社会。
三、农民市民化?
返乡青年创业是青年农民工“离乡”到“返乡”的转变,也是我国逆城市化发展的缩影。在此趋势下,返乡青年回到县域,在县域完成城镇化与市民化发展,即近地城镇化。关于此现象,当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县城是农民市民化的出路。学者王立胜、吴重庆、黄祖辉等人提出发展县城,以县城为载体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就近城镇化,农民就地市民化的路径,即县城是农民发展的出路。
第二种观点,城市是农民市民化的出路。学者贺雪峰等人指出农民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他基于中西部县域人口会持续减少的判断,提出要警惕超出中西部县城容载量的过度发展,认为城市才是农民发展的出路。两种观点立足点不同,前者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潜力和可能,后者看到了县域容载量与经济发展的限制所在,但两种观点都对农民的出路做出了预判,为农民与农村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农民的市民化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和规划是重中之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从以农补工,到取消农业税,再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的举措,逐渐显现出国家对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异的决心。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乡村如何发展,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的农民出路在哪里,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