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周刊 时间:2023-07-12 10:45:49
林晓杰是趴着接受我们采访的,因为腰疾复发。
“问题不大,其实就是缺乏运动。”剧集播出后,纷至沓来的采访邀约和下一部美剧的拍摄,占据了她本来分给运动的时间。很难想象,《漫长的季节》里那个病恹恹的母亲,现实中是一个沉迷瑜伽和网球的澳大利亚退休商人。
(相关资料图)
剧集播完,大部分网友不仅不知道林晓杰,甚至连人物的名字“罗美素”都不记得。更多时候,林晓杰都在社交平台被称为“那个演王阳妈的”。(图/ 《漫长的季节》)
22岁之前,她都在接受科班训练。从东北老家的市评剧团,到人才济济的上戏,林晓杰比同龄人更早品尝到了被聚光灯嘉奖的滋味。但事业正值巅峰期,她却选择前往澳大利亚闯荡。
从当红艺人到唐人街打工女,在人生这条路上,她总是可以无缝衔接多个反差极大的角色。一如她在戏里,从东北大姨到海外华裔,林晓杰都能托得住。
回顾林晓杰40余年的演艺生涯,有两次明显的停歇。但换来的两次重启,都让她攀上了更高的山峰。
息影20年后,从海外影视圈回归国内影坛,一出手就演活一个土里土气的东北国企阿姨,林晓杰靠什么?
一、成角之前:不缺糖葫芦也不缺打
小时候的林晓杰,是你一定不陌生的那类女孩。喜欢恶作剧、擅长模仿老师、身边总是有一堆男孩听她指挥。人来疯,是邻居对她最大的印象。
林晓杰的姐姐比她大一岁,两人同时去表演节目时,大家会夸姐姐演得好,却只夸她性格好。林晓杰一听就更来劲了,看自己演不过姐姐,就会给姐姐捣乱。
(图/《漫长的季节》)
说起两人演戏的渊源,还得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东北流行的京戏。当时父母经常会带她去看,她喜欢看台上的人表演,也羡慕那群被称作演员的人。
稍大一些后,她就进了市评剧团。每天早上6点起床,练习拿大顶、头手倒立,每次都是半小时起。拿完顶之后,又得开始翻跟头,不停地翻。只要动作慢了,老师就会拿木头做的刀坯子拍他们的腿。
为此,林晓杰自创了偷懒方式——假装踩掉鞋带,这样就可以在系鞋带的时候喘口气。但是对训练的恐惧,她始终无法克服。每天晚上,林晓杰都不敢睡觉,因为只要睡醒一睁眼,就会被老师从床上提溜到练功房。
林晓杰说,妈妈每次去市评剧团看她,最后都是哭着走的,那个训练强度,她妈妈根本看不下去。以至于我在听这段讲述时,脑子里都是小演员们在《霸王别姬》里挨打的情节。(图/《霸王别姬》)
唱戏曲、练嗓音、练形体、练武功、练舞蹈,一个不落。如此持续5年,林晓杰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也耗尽了。她发现,现代歌剧表演似乎更符合她的胃口。上戏成了林晓杰的新目标。
在当时,即便一个班只招8个女生,林晓杰也能成为其中之一。没想到被录取后,市评剧团不肯放人。领导还给上戏写了很长一封信,大意为“林晓杰的声音和形体条件很好,所以我们是按照‘角儿’的标准来培养她的,轻易放她走,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有意思的是,从小父母就告诉她“永远不要让家里帮你找关系,真有本事的话,你去哪人家都不放你走”,想不到长大后一语成谶。为此,父母不得不“反向”寻求各种门路,可惜市评剧团就是不肯松口。
有人出主意:“你们那个团长血压高、动脉硬化,你每天早上 4 点钟去他们家敲门,准管用。”林晓杰照做了。敲到第三天,团长老婆开了门:“行了行了,别敲了,你走吧,我们同意了。”
“那时候就是轴,别人不让我干的事情我非要干成。”林晓杰回忆道,“现在想想有点愧疚,团里的老师其实对我挺上心的。”
二、成为一张剧抛脸,然后出走
林晓杰认为,对于演员而言,身体是零件。理解角色的能力越强,“组装”零件的本事就越大,你的演技就越好。
如果说,市评剧团教会了林晓杰“打磨零件”,那么在上戏的4年,就是林晓杰习得“组装”的过程。
在上戏,林晓杰背负的期待,是成为性格演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剧抛脸”。她的表演老师魏淑娴,一直要求她“尝试各种类型各种性格的人,不要去重复演你自己”。
后来,林晓杰在上戏排演的“十五桩离婚案”中,一人分饰了十五个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离异女性,那部戏魏淑娴到现在都记忆深刻。
毕业之后,林晓杰去了广州,进了珠江电影制片厂。《人生没有单行道》《乡民》《幸福不是毛毛雨》《商界》,就是那个时候拍出来的。
“不是去这演戏,就是去那配音,平时还会折腾着去做做制片。”那段时间,经常有人找林晓杰求合影、求签名,她也总能在街头报刊亭看到杂志封面上的自己。
早年间林晓杰成为珠影厂挂历的女星之一。
这样的生活重复了6年后,林晓杰突然决定去澳大利亚。
她曾说自己出国是因为从众,“其实当时对国外也没有多喜欢,但是周围有不少朋友都出去了”。而这一次,她向我谈及自己最近的反思:“我那个时候就是太顺了,干一件事成一件,可能是因为这样才不珍惜吧。”
去了澳大利亚的头几年,她在服装厂剪过线头,在也在唐人街的文化社做过DJ唱过歌。国内的朋友得知她还在牙医诊所当过护士后,都被吓得不轻——一个被金鸡奖提过名的人,怎么会想不开跑去澳大利亚接别人吐的口水?
“我当时的一个执念是,既然来了,就要花在国外赚的钱。”林晓杰说。
那个年代,中国留学生倾向于租住近铁路的房子。尽管又吵又偏,但房租便宜,可以让他们节省时间去打工。因此,他们总自嘲是“铁路游击队”,林晓杰也是其中一员。但靠体力活赚钱的她,每晚都睡得很沉。
三、两次暂停,两次重启
在获得金球奖的美国电影《别告诉她》里,你可以看到扮演女主角母亲的林晓杰,操着一口略带口音但颇为流利的英语。但在哈尔滨长大的林晓杰,从小学的其实是俄语。
在这部戏里,林晓杰又成了一个劲劲儿的妈妈,凡事都爱怼上一嘴。(图/《别告诉她》)
与你能想象到的老套励志叙事一样,林晓杰的英语,是在去了澳大利亚之后才自学的。但极具戏剧色彩的是,她原本计划在澳大利亚上的语言学校,没过多久就倒闭了。
为了创造自学的环境,她要求当时的广东室友,在家里不讲普通话,只说英文和粤语。她也会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实践。当时,澳大利亚街头有一半的路人是华人面孔,但她通常只会向当地人请教问题。在她看来,那就是免费且提升口语最快的辅导班。
林晓杰还和我分享了她因为英文不够好而引发的尴尬:在澳大利亚坐火车,同时买往返票会更加优惠,但是林晓杰不懂往返票(return ticket)怎么说,听到单程票是single ticket,于是告诉售票员她想要一个married ticket,车站的人都被逗坏了。(图/受访者提供)
林晓杰在澳大利亚演的第一部戏,是师兄创作的留学生故事——《黑眼睛》。包括她在内的6个人,通过打工间隙排练,0片酬出演,最终把这部中文话剧搬上了澳大利亚的剧院。
当然,观众几乎都是中国人,并不如网络上吹捧的那般“在海外出圈”。但它还是让当地的一位导演留意到了林晓杰,她也因此获得了电视剧《Under the Skin》的拍摄邀约。
那是她第一次与海外剧组合作。或许是在排练时就听到不少“这个中国人蛮会演戏”的评价,正式进组后,林晓杰并不紧张。如今再回忆,她也想不起有什么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与不适,“就很顺利啊”。
林晓杰是《Under the Skin》里唯一的华裔面孔,这部剧使得她真正迈入澳大利亚影视圈。(图/豆瓣截图)
后来,林晓杰出演的这部澳剧得了奖。去墨尔本领奖的时候,编剧逢人就夸“This is Diana, she is sensational”。
有不少经纪公司想要签约林晓杰,她也登上了澳大利亚的知名杂志《Women’s Weekly》。只可惜,就算被当地影视圈看到,林晓杰依旧无法避免职业空档期的出现。
毕竟那个年代,适合华人演员的海外剧本还是太少。1996年到2016年间,林晓杰的演艺生涯几乎是空白的。
(图/话剧《TORCH THE PLACE》2020 年剧照)
这20年里,林晓杰并没有闲着,她把重心转移到生意——卖泳装上。
这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来澳大利亚数年,她发现这里对泳装的需求很大。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没买几件泳装就没法过夏天。
供不应求的行情给了林晓杰入局的勇气。前有在国内做制片的磨炼,后有在服装厂打工的实践,自己开厂制衣成了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
起初,她只能给其他品牌做外包,慢慢地才有了自己的品牌。品牌成熟后,她的订单量多到需要外包给其他工厂。
“我看你一眼,我就知道你适合什么样的泳衣、多大码的内衣,弄不好我对这一行比对演戏都专业。”她承认在生意上取得的成就感比演戏更大。
林晓杰不是一个物欲很强的人。“但我也要生存啊。”她知道海外亚裔演员的困境,“很多演员都是一边端盘子,一边等机会。”林晓杰觉得这种选择并不明智。
她也成为了一个妈妈。她还记得,生育之后头几个月没有工作,她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推着孩子去公园逛逛,感觉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感。(图/受访者提供)
这20年里,林晓杰忙于维持生计。在生意稳定后,林晓杰才终于得空,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她想起10岁那年,自己躺在床上想“如果我这辈子要做不了演员,我还能做什么?”后来的她,自然是有了答案,但她也忘不掉当年那个想不出答案的自己。
“没有经济压力了,似乎终于到了可以演演戏、过过瘾的阶段了。”林晓杰找到自己在澳大利亚第一部戏的编剧,很快就获得了一个新角色——《罗家》中的Maisy。
重回荧屏,林晓杰从来不担心自己演砸,只担心自己没有发挥到100%。(图/豆瓣截图)
听说一般人重回荧屏最大的问题是记不住台词,她还为自己担心过。但是等到一个镜头下来,林晓杰就知道,她还是当年那个她。
61岁的林晓杰自称票友,“拍每一部戏,我都在重新适应演员这个职业。”到了退休的年纪,林晓杰觉得自己的演技才“刚刚开窍”。
相比于电视剧,林晓杰觉得挑战最大的还是在澳大利亚出演的话剧《Little Emperor》。这部剧对体态的要求很高,整部戏都是在水里演的,有几场戏需要演员直接躺在水里。
(图/《Little Emperor》)
当时一演完,就有几个外国演员围上来问她:“Where are you come from?Who are you?” 大家都好奇,一个面生的演员为何有如此娴熟的演技,林晓杰只好承认:她是一个来自中国的老演员,只不过20年没演了。
后来,这部话剧入围了不小的奖项,林晓杰和经纪人都乐了:多年未实战,结果一上来就逮着一个提名。
林晓杰认为,“事情不能只做一半,要做就把它做到最好。”在她的讲述里,你很难找到任何关于“失败”的踪迹,“或许我也是有很多失败的吧,只不过我记不得了而已”。但林晓杰也承认,这似乎是时代赋予她的信心,毕竟那个年代,“总是会有很多戏推到我们面前,连试戏都不用。”
四、余温亦漫长
林晓杰现在很少看自己早期演的戏、配的音。“那种拿腔拿调的配音是很美,但是再好的戏这么一弄都挺假的。”她现在更喜欢没有处理的、原始的现场收音,“我就觉得特对,特别棒。”
尽管诸多表演学派都强调“模仿”大于一切,而林晓杰恰好具备极佳的模仿能力,但在演戏这件事上,林晓杰还是坚定的“无技巧派”:
“我喜欢真心去感受,更喜欢对手演员能在摄影机前帮我对戏,感觉这样拍出的戏才会更真实和精细。”
《漫长的季节》播出后,她只是粗略看了一下,“看得仔细了,就会觉得完全可以演得更好。”但比起钻研演技,她更怕回到那种情绪。(图/受访者提供)
她依旧记得,在拍完王阳去世的那场戏之后,自己有好几天都处于一种缺氧的状态。“拍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控制,后来也没有机会发泄出来,真的有种气上不来的感觉。”
节目的播出,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变化,“走在路上也没有人会认出我”。她对这部剧火爆程度的认知,都来自于亲友的反馈和网友的评论。
有人转发给她一篇稿件,文章中充斥着溢美之词,大意为“林晓杰当年有多漂亮,很多人都在追她,但是她都拒绝了”。
“哪来的事,都是那群自媒体乱写的。”林晓杰不觉得自己好看。当年在上戏,表演老师不允许学生带妆上课。学生逛街时路过橱窗时多看一眼自己,都会被老师说两句。她也很早就接受了这样的观念,最怕到手的戏约只是因为“形象好”。
也有网友评论“林晓杰是个好演员,但是她不会让你觉得她演得好,而是让你觉得那就是她,以至于在剧中没有讨论度”,所以,这类演员也会比较吃亏。
但林晓杰不在乎。年轻时,她当然有过“被看见”的执念。在那个圈子里待过的人,面对名利,有几人能持?但现在这个年纪了,她只希望获得自己的认可。
这颗名为林晓杰的行星,终于在61岁返航演员这重宇宙。褪掉年轻时的功利,依靠兴趣滋养的表演,在《漫长的季节》后,散发出更加漫长的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