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秦朔朋友圈© 时间:2023-07-12 09:46:42
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一种比较性定义是:
“存在主义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有所不同,它要求心理学聚焦于人类生活,关注每个人与基本生活处境、人生大问题之间的关系。”
这个定义可能让你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心理学不就应该是这样吗?难道其他心理学流派不聚焦于人类生活吗?不关注每个人与基本生活处境、人生问题之间的关系,那关注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基础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源起。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这句话也让人奇怪,不以人为中心那以什么为中心呢?不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那尊重什么呢?
现代人有这样本能的疑问,正证明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人认为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那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
现代东方人和西方人疑惑的原因不尽相同,东方人几千年来都是世俗社会,虽然有其他的禁锢,不过宗教的禁锢比较少。
西方人主要的禁锢来自宗教。在宗教时代,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神为本,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卑微到尘埃里,是来赎罪的囚徒,不应该有个性和自由。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
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付出巨大代价,终于走出了宗教时代,进入“理性时代”。人类第一次发现依靠自己的理性是可以了解大自然甚至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没有什么救世主,在自己的努力下可以生活得很好。
停止禁锢人的个性与自由的最大好处,是大大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人类迎来了科学革命,生活水平突飞猛进,在此之前则一直受限于人均土地资源这个终极制约因素,在很低的水平上下波动。
但是,在物质极大丰富、个性得到解放、权利得到伸张的同时,人类的幸福感却没有提高多少,甚至下降了。因为精神失去了依托。
在宗教时代,生活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上帝都安排得妥妥帖帖,现在“上帝已死”,人类发现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自己只是一个偶然的渺小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活着为了什么呢?
在这种苦闷中,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本身的确没有意义,但是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从而赋予存在以意义。
最早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是丹麦哲学家、诗人索伦·克尔凯戈尔。他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羊毛商人家庭。
克尔凯戈尔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不应该研究所谓客观物质,或者理性意识,因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存在,真正存在的只有一个个单独或者说孤独的人,他的主观非理性意识,他的心理体验,特别是痛苦、忧郁、绝望等悲观情绪的心理体验。
克尔凯戈尔这样主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这个病伴随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看看他是如何用诗一般的语言富含哲理地描述一个抑郁症病人的心理体验的:
“我彻底不愿意。我不愿意骑马,那是太剧烈的一种运动;我不愿意走路,那太花费功夫;我不愿意躺下,因为,如果我躺下,那么我要么将继续躺着——这我不愿意,要么我将重新起身——这我也不愿意。总而言之:我根本不愿意。”
2
抑郁症病人由于多巴胺分泌过少等原因导致大脑奖赏回路信号微弱,还有其他的大脑机制出故障,所以行动力很差,做任何事情启动时间很长。最严重的病人会出现木僵状态,对外部刺激毫无反应,虽然意识是清楚的,但是动弹不得,只有眼睛可以动。
当然,大部分病人不至于这么严重,不过一般都和克尔凯戈尔一样有过起不了床的经历:
“在我每天早上起床时,我马上又回到床上。我觉得最舒服的是晚上,在我关灯、把被子拉上头的那一瞬间。我再一次带着无法描述的心满意足从床上坐起来,环顾我的房间,然后晚安,钻进被子。”
抑郁症发作时,他被铺天盖地的空虚淹没:
“我俯卧着,怠惰地;我所看见的只有一样东西,那是空虚;我赖以生存的只有一样东西,那是空虚;我让自己在之中动弹的只有一样东西,那是空虚。我甚至连疼痛也感觉不到。”
生活对于他是一种折磨:
“生活对于我来说成了一种苦涩的饮品,然而它却必须被一点一滴地、缓慢地、计量地服用。”
他时不时想到死,但是自杀又太麻烦,他没有这样的行动力,所以想着各种轻松的死法:
“如果一块石头落下来并且把我砸死,这倒也还是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
面对自己的痛苦,克尔凯戈尔纠结道:“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便是不知道来自自己心灵上的痛苦,究竟是病,还是罪。”
现在我们知道得很清楚,他的痛苦当然是病,而不是罪。不过那个时代,脑科学还没发展起来,大家并不知道他这是临床意义上的抑郁症,而抑郁症不过是大脑的慢性炎症,以为这么痛苦是上帝在惩罚自己。
克尔凯戈尔一直以为自己活到34岁应该就挂了,没想到之后又多活了8年。34岁之后他更是拼命著书立说,因为他觉得这是上帝让他多活几年的原因。
克尔凯戈尔这么严重的抑郁症却没有彻底崩溃,很可能就是因为他的写作:“假如我停笔几天,我立刻就会得病,手足无措,烦恼丛生,头重脚轻,不堪重负。”
他留下了很多著作,很多金句,令人拍案叫绝。比如:
“生活只有向后看才有意义,但是生活又必须向前。”
“我真正缺少的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些什么,而不是自己知道些什么……我应该做的是找到一种对我而言为真的真理,找到我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理念。”
“人民极少使用思想自由这项权利,所以,他们把言论自由作为补偿。”
“青春是什么?一场梦。爱情是什么?那场梦的内容。”
“由于女人,理想才出现在世界上。没有她,男人会是什么?许多人会由于一个姑娘而成为一个天才,会由于一个姑娘而成为一个英雄,会由于一个姑娘而成为一个诗人,会由于一个姑娘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如果这个姑娘被他弄到手,他就不会成为一个天才,因为由于她,他只能成为一个枢密顾问官;他也不会成为一个诗人,因为由于她,他充其量成为一个父亲;他也不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为他没有得到任何改变,他唯一希望不要有任何改变。可曾听说有人因为他的夫人而成为一个诗人?只有男人还未占有她,她才是一个鼓舞,这是在诗歌和对妇女的幻想中还剩下的真理。”
假如克尔凯戈尔初恋没有失败,不知他能不能成为诗人、哲学家。他后来终身未娶,一生都在回顾他的初恋,虽然他的一生比较短暂。他的抑郁症估计多多少少也与此有关,不过他并不以此为辱,实际上他很鄙视像黑格尔这种所谓理智非常健全的人:“我宁可和传播家丑的老妇交谈,其次是精神病人,最后才是理智非常健全的人。”
克尔凯戈尔一生没有谋求过任何职业,他的书大部分也是他自己出钱出版的,因为他的暴发户父亲给他留下了一笔巨额财产。如果他不是富二代,必须自己想办法安身立命,或许就没有那么多闲暇考虑生命的意义,也就不会得抑郁症。
据说贫穷治百病。但是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就少了一个自由、有趣、忧郁的灵魂,少了这么多精妙的文字。
3
除了克尔凯戈尔,尼采也被奉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尼采和克尔凯戈尔一样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尼采是散文家,克尔凯戈尔是诗人,两人的文字一样灵动、奇妙、有张力。
和克尔凯戈尔一样,尼采也是精神病患者,他的精神病甚至更严重,最终精神分裂,不过他还是比克尔凯戈尔多活了14年,尽管最后11年完全在精神分裂状态中由母亲和妹妹照料度过。
尼采猛烈抨击传统基督教道德,认为基督教泯灭人性,他同时也猛烈抨击现代理性。他认为,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地追求理性,这是很荒谬的。人类崇尚理性,指望理性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它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更大的痛苦。
作为对传统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哲学的挑战,尼采提出了强力意志说。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取代上帝。这种力量助人战胜痛苦。
他说:“要跨越存在!就是这样!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唯有此种痛苦,才强迫人大彻大悟……对抗痛苦的秘诀就是痛苦本身。”
在强力意志说的基础上,尼采提出了他的超人哲学,所谓超人就是具有超强意志力的强者。尼采认为历史与文化是由超人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地统治弱者。也就是说,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
尼采说:“人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子,下方是深渊。走过去危险,停在中途也危险,颤抖也危险。”同时,他又劝导大家说:“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不管怎样你都会失去它。”如果因为恐惧死亡而畏畏缩缩,不敢活出自己,那么就太可惜了:“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
他也强调意义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是为何活着,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活法。”
总之,尼采认为哲学应该关注个体的人的主观感受,这使得他和克尔凯戈尔一样被奉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
4
存在主义哲学的正式创始人、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此人的特点是喜欢造词,仿佛现有的德语不足以表达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他造了好多新词,德语中的含义就很不确定,翻译成中文就更惨不忍睹,比如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
笔者不确定是否理解了此人的思想。大意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人类处于矛盾中,对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意识导致痛苦和恐怖。人的存在既不是人自己造成的,也不是人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人的,并一直延续到人离开这个世界。
海德格尔于1933年加入纳粹党,直至1945二战结束时始终保持着纳粹党党员身份。他从未因为他对纳粹的支持而道歉。
相反,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则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某种意义上,萨特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贡献超过海德格尔,他的小说、剧作在世界各地以百万计印量发售,在全球知识界掀起了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热浪。他的演讲往往被热烈的群众包围得水泄不通,甚至引起骚乱,和现在的足球、篮球、演艺界巨星差不多;他巡回世界各地,受到国家元首一般的接待。
这位被誉为“伏尔泰与司汤达的复合体”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那位“从纳粹手中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将军。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人的存在是一个从过去推向未来的,自由选择以突破既定自我、实现新的可能的过程。人的本质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人生来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所谓的本质,人的本质都是后天形成的,通过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塑造的,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他自己选择的集合。
萨特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他人,即地狱!”这是萨特所著戏剧《密室》中的一句台词。这个剧讲三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的鬼魂,被囚禁在密室中等着下地狱。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不断互相欺骗、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里面了。
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和他人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地狱。这就是“他人即地狱”的意思。萨特对此解释说:“这句话常常被人误解,以为我是说,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总是毒化了的,总是地狱般的关系。其实我的本意是说,如果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那么,他人即地狱。”也就是说,如果和他人的关系处好了,就不一定是地狱,是天堂也未可知。
萨特写了很多像《密室》这样的小说、剧本,描述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表现,研究人的具体的生存环境,而不是所谓的“社会性”“阶级性”“规范性”。
他说:“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深化……是唯一给人以尊严的理论。”
了解了存在主义哲学,再看存在主义心理学就洞若观火了。
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体的主观经验及主张,强调人须负责其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们对生为人这种生物的基本处境进行了研究,他们称之为“存在结构”,不同的心理学家归纳出的生存结构有所不同,不过都包括以下核心结构:
一,人是要死的,人是向死而生的动物,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同时意识到自己早晚会死,这给人的存在造成巨大压力,任何人都逃不了这种压力;
二,人是孤独的,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最后也会一个人离开。严格来讲,没有一个人能走进我们的心灵深处。但是人又是社会动物,必须与人交往、合作,才能活下去,活得长久。这给人的存在造成巨大压力,任何人都逃不了这种压力;
三,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感受不到意义又活不下去,必须寻找意义,这种矛盾给人的存在造成巨大压力,任何人都逃不了这种压力;
四,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但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种自由给人带来的晕眩、不安对人的存在造成巨大压力,任何人都逃不了这种压力。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研究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孤独、焦虑、自我陌生和自我疏离等病态心理。
病态心理的产生是因为人没能处理好以下六大人生问题:
幸福与痛苦;
爱与孤独;
逆境与成功;
死亡焦虑与投入生活;
选择与责任;
混乱与意义……
以上,对应了人的“存在结构”。
宽泛地讲,心理学发展在今天,所有的心理学流派都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因为几乎没有一种流派不是研究人的个体的具体的主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