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如果极端高温成为新常态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3-07-08 09:32:36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热!热!热!伏天未至,已酷暑难当,这大概是今夏人们最深切的感受。我从办公室楼宇出来走到快递驿站,不过几分钟的步行距离,就像在热浪里被烘烤。前几天,北京一位导游在带颐和园研学团后因热射病去世,他不是第一个,这轮高温天气中,人们在户外工作或活动中严重中暑致死的悲剧,时见报端。

气象数据佐证了人们的感受:整个6月,北京高温日数达到15天,突破南郊观象台整月高温日数最高纪录。截至7月6日,北京气温已经出现了今年的第四个40℃+。热浪席卷的范围不止北京,也不止中国,7月3日是全球有记录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天。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官宣厄尔尼诺条件已形成。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经常是“暖冬”“史上最热”等极端天气的幕后推手,这是它时隔七年后再次回来。气象学家们都倾向于认为,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极端高温天气很可能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不能只把“高温”当作一种季节感受,而是要以更认真的态度对待它,甚至于把它当作一个“灾害”去应对。从最现实的层面看,高温下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值得一再强调。高温致死不是危言耸听,2012年印发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也不是摆设,其中提到的一些措施,例如,日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应该停止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37摄氏度以上,40摄氏度以下时,露天作业时间累积不能超过6小时等,都要实打实地执行,防暑降温费也要按标准发放,这是对高温下劳动者的基本保障。

很多时候,高温下能否停止或缩短户外工作时间,劳动者有种主动或被动的身不由己。对于导游、快递小哥这类从业者来说,大部分工作场景在户外,一旦不工作,就意味着收入减少。很多导游也想趁暑期旺季赚钱,即便他们想休息,也会顾虑如果拒绝旅行社派单次数太多,下一次可能就接不到单了。一方面,医学专家要不断向公众科普“热射病”,很多人可能还意识不到高温有致命的风险;另一方面,要设法给予劳动者更好的防护,发放防晒用品,解暑饮品等。这是用人单位的责任,但全社会可以共同行动,之前武汉街头就有社会组织放置的冰箱,装有冰水供快递小哥等户外工作者取用。北京一位市民说,每次快递员上门送东西,她都会递上一瓶冰矿泉水,这是个体的善举,也是社会责任的表现。

一位旅游从业者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烈日下故宫排长队的视频,大部分都是带孩子的家庭,她呼吁暑假尽量别来北京了。其实,家长趁暑假带孩子出门旅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何况这是疫情管控放松之后的第一个暑假,只是扎堆与酷暑叠加,旅游体验确实不好。这让人不由得问:中小学有没有可能从寒暑假分出几天时间,实施春秋假?夏季不是最好的旅游季节,之所以是旺季,只是因为学生们别无选择。如果落实了春秋假,家长带孩子出游就有了更多选择

气象学家关于极端高温天气可能会越来越多的预言其实是一种预警。高温只是全球变暖之下的效应之一,全球变暖还会带来更多的暴雨、飓风、干旱等其他气候灾难。这是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话题。今年夏天越来越难捱的酷热感受,以及那些因高温而逝去的鲜活生命,应该让我们意识到,气候变化不仅是遥远的、高高在上的精英专家们讨论的事情,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将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激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并最终传导给每个人。2015年12月12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所有国家同意努力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尽量限制在1.5℃以内。这值得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