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时间:2023-07-07 22:44:56
转眼间,这个经常讲常识也经常讲废话的公号已经折腾了三年,挑了几句这个公号里曾经出现过的话,拎出来再说一遍——
1
一代人越是强调无底线适应社会,就越会给孩子留下更难适应的社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
如果一个人一路走来,必须要将9999个同类踩在脚下,才能获得稳定的生活,成为“人上人”,那么他的稳定也是虚幻的,随时可以被摧毁。
3
一个人经历过多少苦难,就意味着他们错过了多少正常的人生经历。真正的“什么都经历过”,是指世界文明的所有成果都没有错过,而不是吃了大半辈子的苦。
4
一个文明人只会对社会和权力苛刻,对别人的私生活则会抱以最大的包容,一个野蛮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对普通人的私生活无比苛刻,对社会的阴暗面则视而不见。
5
一个文明社会,对权力和恶行的容忍度肯定是相对很低的,一个不靠谱社会则恰恰相反,它会追捧权力,“包容”恶行,却对个体非常苛刻,比如要求“完美受害者”,或是介入个体私生活,动辄道德绑架。
6
如果不能尊重多元化的社会,不能尊重少数人,那么所谓的“大多数”,终有一天也会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没有人会幸免。
7
远离将“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挂在嘴边的人,因为这个病句很离谱,还有比“凡事”更“一概而论”的吗?
8
如果没有知识和逻辑,“亲身经历”再多,也难逃愚昧。从历史上来看,经历过一个时代的人,对自己身处时代的理解,基本不可能比后人更清晰透彻。以“我经历过,你没见过哪里有发言权”这种话作为论据,其实恰恰暴露了自身的逻辑缺陷。纳粹上台后,德国人陷入集体狂热,那些拥护希特勒、日后成为炮灰的民众,确实经历了那个时代,但他们真的比后来的德国人更了解那个时代吗?
9
大多数人将“凡事都有好的一面”搬出来时,可能只是为了证明一锅老鼠屎里有几粒饭。
10
一个在苦难中万里挑一、侥幸改变命运的“成功者”,选择赞美苦难,认为“苦难造就了我”,是反智加王八蛋行为。
11
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是因为一代人不听上一代的话。
12
历史早已证明,基于现实所预判的未来,肯定不是真正的未来。基于现实的“长远考虑”,往往都是短视。
13
将“自我”曲解为“自私”,是因为中国文化对个人乃至私域的漠视,也是许多家庭乃至社会矛盾的根源。
14
一个人不会钻空子,在这个社会往往会被嘲笑。可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就什么也不缺,不需要钻空子也能生活得很好。一个没有匮乏感,无需为小利益而挖空心思的人,在正常社会都是幸运儿,只有在野蛮社会才会被定义为“蠢”。
15
如果认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不要鼓吹什么“虽然穷但风清气正的时代”,也不要吹捧什么“落后但淳朴的乡村”,从历史、逻辑和常理来说,它们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16
遇见曲解你的观点、或是将你的观点极端化再攻击你的人,尽量躲远点。
17
一个人如何摆脱狭隘?首先要审视自己:有没有刻意让别人拉低智商和认知来迁就你?面对那些跟你观点不同但又能拿出更多依据的人,有没有以“偏激”之类的字眼来否定对方?
18
情商这个词来到中国后,被曲解为世故圆滑不得罪人。它还被当成反智利器,智商被刻意贬低。情商不能脱离智商这一基础,毕竟情商需要逻辑思维和分辨力。如果情商真的不需要智商作为基础,那么猫猫狗狗更有情商,它们更会明明更会讨好人呀。
19
中国家庭教育孩子,往往是“狼狗思维”:在外面要有狼性,回到家里要像狗一样听大人的话。当然,狼性也只需要贪婪凶狠的一面。如果真的面对邪恶,那可千万别有什么“血性”,在公交车上见到扒手也千万不要声张。这种处处自相矛盾的教育方式,只会教育两面派。最关键的是,他们只会强调兽性,从来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做个人。
20
许多标榜自己“适应社会”的人,其实只是青蛙离不开井。千万别以为“适应能力”是一种很高级的能力,它只是一种基础能力,是一种“生存线能力”。它能保证一个人饿不死,但如果想有更高的追求,比如精神层面的自由,比如相对充裕的时间,那就需要更多能力。
21
远离那些对社会很“包容”的人,因为他们多半很自私。
22
在中国社会,“感恩”时常被歪曲为一种单向的人际关系。所谓单向,就是你得对我感恩,我无需对你感恩,连受害者都要感恩“不杀之恩”。换言之,他们强调的是弱者向强者感恩,没有话语权或者话语权较弱的人向拥有话语权的人感恩。这种“感恩”,其实已经被等同于“服从”。
23
中国家庭强调的“沟通”往往被歪曲为长辈对晚辈的单向沟通,简单点说就是:“我说什么你听着就行了,我说错了也是为你好,你反驳我就是听不进别人意见”。所以不要把“沟通”二字当真,大多数时候长辈需要的不是“沟通”,而是“听劝”。
24
一个连独处能力都没有的人,“外向”不过是孱弱的挡箭牌。独处的能力是一种被许多人漠视的能力,它从来都不简单,需要许多素质作为基础,比如专注力和洞察力,还需要知识和对知识的渴望,需要对各种事物的兴趣,需要热情,更需要自我管理的能力。当然,还要有一颗不功利的心,不轻易被左右。有多少人能具备这些素质呢?
25
西方人的家庭关系相对比较疏离,但这种疏离不是淡漠,而是建立在独立基础上。在成长过程中,两代人的相处一般都是朋友模式而非尊卑模式。所以,尽管看起来疏离,但相处反而会比较融洽。而在东亚社会,家庭关系的连接非常紧密,父辈会将自己认可的家庭价值观全数传递到子女身上,不容任何质疑,这也造成了各种干涉、误会和不理解。
26
法治框架里的“愤怒”是文明社会的必需品,也是宝贵的品质。它意味着民众普遍对社会有着高要求,对不公的容忍度很低,这种普遍心态会推动社会前行,它也是真正的“理性”。
27
你的成就是因为努力,倒霉是因为运气?可能恰恰相反。
28
无论个体还是组织,如果一心想要消灭波动,那么注定会失败,甚至会引起反效果。这是因为人为将风险消灭,实际上往往只是拖延,或者将显性风险变成隐性,继而不断积聚,造成更大风险。个体选择一份体制内工作,本质也是为了消灭波动,实现稳定。但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在拥有这样的稳定之后,就会放弃“修炼”其他技能的机会。但洛克菲勒曾说:“如果你眼前的盛况给你天堂般的感觉,那么接下来等待你的也许就是地狱。”
29
现代文明社会的“自由”,从来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法治框架下被约束与保护的自由。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遵纪守法,在这个前提下,拥有各方面自由的权利。
30
中国是典型父权社会。一个父亲在家中“说一不二”,至今仍然会被许多人视为“良好家风”。正因为重视权威,所以中国的父亲们普遍不太喜欢认错——当然,这个习惯只限于家里,出去面对领导,认错都会很快。所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种原本用于自省的话,在中国家庭的语境里往往变成不认错的借口。这是维护权威的一种手段,但效果显然不好,或者说只有反效果。
31
逼你拉低智商迁就大多数的社会,肯定是生病了。一个正常社会,应该是人们努力变得更好,以匹配文明与正常认知,而不是把正常人拉入泥潭。
32
再出色的人,再有所谓经验的人,再精明警觉的人,也无法对抗互害社会的随机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