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川思想库 时间:2023-07-07 18:44:02
总算有人明白过味来了,已然成为新闻产品细分类目的“熊孩子”新闻,在“秩序”“公德”的外衣之下,包裹着对儿童的戾气、对生育的厌恶,却被当成了爽文来吸引流量。
更可怕的是,标榜不育的所谓“最后一代人”正展现对婴幼儿的漠视乃至仇视。
一、“仇童”华丽丽地登场了
(相关资料图)
作家苏小懒,是勇敢的人。
她在微博记录了若干起带孩子乘火车,遭遇苛刻对待的事:
——四川一列火车车厢里一名只有八个月大的小宝宝,因为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就被乘客质疑“太吵”,在被投诉之后,被乘务员“邀请”到餐车车厢。
——“一岁半、一岁四个月、14个月的幼儿,太原出发。广播里反复广播婴幼儿哭闹去车厢连接处。只要有哼唧声,甚至没有大声哭闹、尖叫,马上被乘务员要求去车厢连接处,只要回到座位,就被乘务员提醒去车厢连接处。”
很快她的微博变成了“诉苦大会”。
有的家长说:“五月份带孩子去北京,一岁半,途中孩子哼唧有点哭闹,乘务员也一直来提醒我安抚好孩子,不让孩子大声。”
有的说:“两周前带我孩子坐高铁。孩子刚刚哭了两声就被乘务员过来提醒带到车厢连接处了。”
还有的说:“我遇到过两次了,可能太热了,小孩子1岁多,哭了。正在哄,乘务员就让去连接处了。”
爸爸,或者是妈妈,带着吃喝拉撒都不能控制的孩子,还背着尿布、奶瓶、热水壶、口水巾、替换衣服……大包小包,孩子因为环境陌生,或者感觉害怕,或者感觉兴奋,突然哭闹起来,哄过没用,凶过没用,周围已经投来嫌弃的目光,你正试着给小孩子讲个故事,播一段小猪佩奇,手足无措中。
此时,已经有正义的乘客站起来,拿着手机边拍边质问:你能不能管管你的孩子!
你焦头烂额中,没有好气地回了一句:“我管了,孩子不听!”
“你管不好,说明你的教育没有到位!”
“要不你来管!你把他弄死好了!”
嗯!就是等着你这句话呢。
对面斯文的小哥哥或者小姐姐,把刚才录的视频往网上一放,然后就是一片嘲讽“熊家长”的评论。然后,媒体以“乘客劝家长引导吵闹孩子,被反怼:那把他弄死掉!”为标题,再吃一波流量。
这就是“新黄色新闻”里的流量担当——“熊孩子新闻”,要的就是撕裂、冲突,要的就是凸显熊家长蛮不讲理,很多事件故意不写或者不核实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3岁,比如,8个月。
我有一次被这种明显断章取义的新闻整怒了,家长在讲出上了标题的那句——“那我把他弄死”之前,还讲了一堆“你们又不是没有看到,我们之前一直在哄”的话。不客气地说,自媒体、机构媒体屈从于流量KPI,精心投喂出了一个“熊孩子新闻”的消费群体。
在厌女、憎男、仇老之后,“仇童”华丽丽地登上了舆论场。
二、被咪蒙“解放”的下限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对孩子这么不宽容?什么时候带孩子出门比不牵绳带狗出门更有负罪感,一不小心就被钉上了道德的十字架呢?
小孩子在东西文化当中,都是纯洁、善良的化身。耶稣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中国儒家也说君子不失赤子之心。
但是,养过小孩子的都知道,他们很多时候也是“小恶魔”——不肯吃,不肯睡,大哭大闹,不愿意停,多少妈妈从婴儿永远炯炯的不肯睡觉的眼神里被“折磨”得疲惫不堪。
这种失控是作为哺乳动物幼崽必须经历的阶段,不是父母故意放纵的结果,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共同成本。
宽容小孩子本是人类不言自明的道理,那么,什么时候网络空间失守了底线呢?
还记得多年前的咪蒙系的“故事会”吗?火车上带孩子的家长要求换下铺,行文时一定要突出家长站在道德高坡做俯卧撑的样子,被自己严词怼回去,然后“上价值”:你有孩子了不起啊!一时间煽动出了突破文明阈值的情绪,之后变成仇童的狂欢。
被咪蒙“解放”了下限的网民,突然觉得天地都宽阔起来,再也不耻于硬刚3岁小孩子,再提宽容孩子,那就是“道德绑架”。
三、不婚不育转向“仇童”
自媒体的兴起大幅降低了人们的“文明阈值”,禁忌和底线变得越来越低,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则是标榜不婚不育的年轻人,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仇童”的集体意识。
7月4日 ,科普作家河森堡给出了一段“暴论”说:如今公共场合下对幼儿的责难和苛求,其实也是社会上“有今没明”气氛的体现,毕竟生养孩子是一个超长线的投资……一个只在乎当下的人,自己不会做生养孩子的选择,也一样难以容忍别人的孩子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这在生育率普遍暴跌的中国和韩国,逻辑是一样的。
“有今没明”是从生育的经济成本角度的分析,“仇童”是不愿意婚育的价值观在情感层面上的转写。
我看到一个孕妇的跟评:“随着低生育率的发展,未来人们对幼童闹腾的容忍度也会越来越降低,因为缺乏了同理心。以前家家户户都会有孩子或曾经养育过孩子,很容易理解别的家庭。我怀孕至今8个月了,都没被让过座,为啥,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不会有后代了,自然没必要牺牲自己现在的利益完成这个社会道德传递。”
我不能确定,不给孕妇让座是不是成为“风潮”,至少一个标榜“不婚不育”的社会,很难形成对于孕妇、婴幼儿的关爱,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随着少子化愈演愈烈,一些年轻人敌视孩子成为大概率事件,这是一个客观和悲观的现实。
你有没有发现,几乎所有有关“熊孩子”直接冲突的新闻里,和孩子冲突起来的都是年轻的小姐姐和小哥哥?
四、儿童车厢:韩国人的牙慧
一者,很多小仙女、小少爷其实在和孩子争夺生态位,他们觉得自己才是需要社会照顾的群体。
社交的网络舒适区、圈地自萌的商品化,让很多年轻人拥有了“漫长的童年”,“小公举”自带减龄人设,哪怕到了更年期,都需要得到别人的照顾,而不是容忍人类幼崽。很多个案中,都是当事人利用女性的“弱者身份”和小孩争夺“受宠溺权”。
上回杭州一个女网红,在地铁上说三岁的小男孩摸她的胸,带孩子的又是老奶奶,说了一句掉在小网红舒适区里的话“他还小,不懂事儿”,顿时发作起来,也的确赢得了一众媒体的支持。在被目击者揭穿之后,她又发视频承认“夸大求原谅”。
▲地铁事件目击者留言
我不相信,一个和小孩子斤斤计较的人,会奉献社会,这些人无非打着“公德”“规范”的借口,实施着最赤裸裸的自私自利,本质上这些人觉得自己才是需要得到社会照顾的“婴儿”,而真正需要得到社会帮助照顾的婴幼儿抢占了他们的生态位。
二者,当“厌婚”成了流量密码,那么必然“厌育”,必然“厌童”。
就像前述的那名孕妇的留言,因为不生也不想生,所以对孩子会缺乏同理心,更不觉得需要容忍孩子。这个问题也不是中国的,生育率低下的韩国更明显,“儿童禁入区”已经在韩国很流行了。
据统计韩国有数百个禁止儿童进入的公共场所,主要目的是确保成年人有个不受干扰的环境。餐厅、咖啡馆等公共场所的所有者是主要拥护者,光济州岛就有80多个此类区域。所以,那些在新闻后面鼓噪“儿童车厢”的无非是拾韩国人的牙慧。
你大概看过这样的文章,新手父母带着孩子坐飞机,还特意给周遭位子上的乘客准备好了道歉卡、小礼物,怕因为孩子吵闹给其他人造成困扰。这则故事非常的“日系”,但给我的感觉是,出门带一个孩子就是“有原罪”的。
不过,据@猫辺莉子的介绍,真实日本并不是这样的——日本并没有常设的“儿童车厢”,电车上贴着“我们爱婴儿”“哭出来没关系”的贴纸。日本一向强调社会性育儿,“自己生、自己养”这种看法本身就是反社会,且是迫害弱势群体的仇恨言论。
五、结语
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呀呀学语、嗷嗷待哺的婴幼儿放在一个“篮子里”讨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甚至有人故意为之,这样才能祭出“你养孩子,关我什么事”“你小你有理”的叙事。
下回再有人说:“你孩子关我屁事”,直接拿《未成年人保护法》怼回去——“全社会应该树立爱护、关心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再奉送一句“你以后的养老金全靠ta了”。
不婚是自由,不育是自由,仇童不是自由,是偏执;宽容孩子,是法律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