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点不起外卖的上班族,正在占领老年食堂_全球观察

来源:三联生活实验室     时间:2023-06-27 20:22:02

长久以来,没地儿吃饭已经成了大城市的原罪。虽然餐馆遍地都是,但动辄30、40元的客单价和良莠不齐的卫生条件,让无数没时间做饭的打工人,困在了吃饭糊弄学的认命里。

而最近,一则新闻又揭开了大家的旧伤疤。一位网友在某某鸡吃饭时吃出了一角塑料袋,比起担忧食品安全,更令网友在意的,是发现就连被誉为“打工人之光”的某某鸡,竟然也在卖预制菜?


【资料图】

但实际上,为了高昂的铺面租金降本增效,料理包已经成了连锁餐厅公开的秘密。即便是对此某某鸡最失望的网友大概也心知肚明:自己的错愕莫过于发现最信任的老乡用微波炉招待你,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过不去。

从冷库拿出料理包,加热后直接铺到饭盒里,烹饪就完成了,“以前是花钱请人炒菜,现在是花钱请人转微波炉旋钮。”

而中国人最崇尚的“锅气”,本是把生食变成熟食时的自然副产物,却在食品工业化时代,变成了奢侈的匠心。“现在你如果想要吃出点来自真人的温度和心思,得去人均500以上的米其林。”

也怪不得有人抱怨:假如预算有限,那么打工人的选择只剩下两种:

“要么在窗明几净的连锁快餐吃半年前就做好的预制菜,要么在苍蝇馆子吃卫生状况堪忧的现炒菜。”

但最近,一些年轻人还真找到了“既要又要”的法子,他们抛弃了写字楼和商场里明晃晃的餐饮连锁,转而走进各个小区的深处寻找社区食堂。

首先,它便宜,“一份三菜一汤的套餐,营养均衡、两荤一素、无限续饭,只要16块钱”。

其次,大多数社区食堂都有街道、政府背书,卫生标准有保障。

毕竟,你在别的地方吃得不好,只能当做一次失败的一次性消费。但假如社区食堂有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爷大妈投诉起来绝对比你热心。

吃多了调料包的年轻人,甚至给予了社区食堂在家常菜届的最高礼赞:吃起来像妈妈做的。

“社区食堂最先考虑的是小区里不方便自己做饭的老年人,所以调味清淡、食材往往煮到软烂,味道肯定不惊艳,但却有一种不必用化学味精勾引你味蕾的放心。

在小某书上,正汇集起一波四处打卡社区食堂的年轻人,相比打卡网红店的,俨然形成了另一个派别的城市美食猎人。

很多年轻人最近才发现,原来自己家的小区里,就藏着好好吃饭的解法。

“在不知道社区食堂之前,我都想象不到,在大城市找到一张让你安心的小饭桌,能带来多少归属感和幸福感。”

社区食堂,城市生活的省钱密码

对于年轻人来说,想知道一家餐厅好不好,总要打开社交平台看看口碑。用这个思路想,其实社区食堂做的才是真的口碑生意,只是这种没有线上流量的口口相传,和年轻人之间隔着一层信息差。

但最近,一批在省钱上狠下功夫的年轻人,把社区食堂挖掘成了主流消费视野之外的B面美食。结果是,一家位于劲松社区里的美好邻里食堂,最先在小某书上出了圈。

9块钱能买10个小笼包,一碗豆浆2块钱,20块钱可以吃到撑。最受欢迎的是糖油饼,只因它忠实保留了八九十年代早点摊的味道。有人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惊喜,“好多年没找到这种脆脆口感的油饼了,像是薄脆又比薄脆厚。”

没有外面餐厅需要迎合顾客口味的经营压力,也为了照顾作为主要客源的老年人,这些社区餐厅就像国营饭店的活化石,保留着几年前的物价和味道。

顾天是在半年前搬到劲松小区,但最近才发现离家5分钟就有个食堂,在此之前,吃饭一直是她每天最大的难题,“点一份外卖要30多块,周边商场人均80多,每月光吃饭要花2000块钱左右。”

而第一次吃到社区食堂的热乎饭,顾天就觉得自己被俘获了。“这儿的饭味道肯定不惊艳,但胜在价格便宜、热乎喧软、干净卫生,以前我连续点几次同一家外卖都会吃到恶心,但天天吃社区食堂却感觉很满足。”

北漂三年,终于能跟最local的大爷坐在一张桌子上喝豆汁,顾天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地方找对了,大城市也能松弛下来。

据顾天观察,“以前食堂全是老年人,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大概都是像我一样,突然发现原来吃饭根本不需要花那么多钱。”

而在小某书上,年轻人也在互相交换各个社区食堂的坐标。

“简直像一次大规模的反消费主义探店”。

不找不知道,顾天发现社区食堂其实很多,“只是有的叫长者食堂、老年助餐点、邻里食堂等别名,在基础建设做的比较完善的城区,几乎每个街道都有一个。”

比如同样在小某书上出圈的,还有位于长安商场地下的西城区父母食堂。

“可以算是社区食堂中的豪华版,菜有十余样,味道和外面餐厅没有什么不同,菜论两卖,年轻人3.29元一两,老年人2.98元一两,20块钱就能吃饱。”

对于顾天来说,社区食堂不只是一个消费选项,更是另一种全新的消费思路。“感觉自己越过了手机推送的消费信息流,与其花那些人云亦云的钱,还不如跟着老北京的大爷大妈返璞归真。”

而如果把社区食堂当做连锁餐厅,你就找到了都市的省钱密码。

“多知道一个社区食堂的地点,就多了一个城市补给站,比如说,我周末去大悦城逛街,就可以顺便去附近小区的社区食堂吃饭。”

现在的年轻人,开始学老年人反向消费了

第一次去社区食堂的年轻人,往往会被其丧心病狂的划算程度震撼到。在武汉桥口区生活的顾闪闪,自从上个月在社区微信群得知了附近有个老年配餐点,长期居家自由职业的她,就养成了从社区订饭的消费习惯。

“13块钱,两荤一素,菜都是早上现采购的,每天的菜单还会变花样,有社区工作人员直接送到家,比起至少20块钱的料理包外卖,卫生和营养都有保障。”

自从在小某书上发了自己订的成人小饭桌,不少人都来向顾闪闪咨询自己能不能吃到,“我才发现附近有好几个这样的幸福食堂配餐点,辐射范围很广。”

相比于商场的连锁店,社区食堂占据了价格上的绝对优势,当越来越多的连锁餐厅为了进驻商场和写字楼而花费高昂租金时,承办社区食堂的餐饮企业,往往能享受减免租金的政策。

顾闪闪吃饭的老年服务站。图/受访者提供

据安贞里社区食堂的工作人员说,一顿三菜一汤的16元套餐,他们的盈利空间只有2块钱。年轻人去社区食堂打卡,吃的是一种“把钱全花在饭本身”的快感。

图/受访者提供

北漂3年的顾天,是从一起合租的阿姨那里知道社区食堂的,“以前时不时下馆子,人均就要一百多,既然都是这个价格,久而久之就觉得正常了,第一次去社区食堂,就像在消费观念上被老一辈上了一课。”

“比如说,我们年轻人去哪吃饭,往往都是看手机上的推荐。但阿姨告诉我,她搬进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去问小区居委会,附近街道有没有老年助餐点。”

之前,顾天觉得年轻人获得信息的能力比中老年人强很多,但现在,却格外享受向老一辈学习反向消费。

安贞里社区食堂的16元套餐。图/受访者提供

“他们不依赖手机,好像反而能找到没被过多宣传的、因此也更划算的生活,我自己之前的消费方式,倒是有点困在一线城市生活方式的信息茧房里。

Ending

根据智联招聘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国仅有10%的白领会选择30元以上的工作午餐,于是,就连那些味道无功无过的中式快餐,也仅仅因为品控稳定、位置方便,而一再拔高着年轻人的恩格尔系数。

吃不起饭又没时间做饭的年轻人,只好离经叛道。要么彻底放弃食欲,吃“什么有营养就生啃什么”的白人饭;要么做消费主义的逆行者,不再用不菲的花销和重油重盐的口味刺激多巴胺,转身跟大爷大妈们坐在一起,用温暖熨帖的饭食,日复一日地安抚好自己的心和胃。

毕竟,吃饭是种体验,体验最终还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当你越来越觉得下馆子是一种虚高的消费时,手上的饭,也就没那么香了。

就如同顾天所说, “到最后,发现还是吃得舒服最重要。这个舒服既包括了不给肠胃带来负担,也包括了不给钱包带来负担。只要吃得舒服,那社区餐厅每天一换的菜谱,就是omakase。”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