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传统村落还能“传”多久

来源:走遍永泰©     时间:2023-06-11 12:12:53

利用周末,和几位好友,应邀到三元区、沙县区,马不停蹄、走马看花的看了几个村。罗书记等领导放弃假日休息,一路带领,感动感谢。

总体感觉,无论是传统村落保护,还是乡村振兴工作,都令人担忧。

龙安村、盖竹村、山氽村、顶太村都是传统村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居特色都值得称赞;然而,我没有丝毫的欢喜,却怀疑这些传统村落,包括其他地方许多传统村落,到底还能“传”多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大问题:没人!我曾听本县的人说,村里狗比人多,嘴巴比牙齿多。原来人搬走了,狗还恋窝;有几个老人牙齿掉光了,一个人平均不了一颗牙齿。一个公安在册1000多人的村,只剩下几十个60岁以上的老人。民居一大片,人影看不见。再过五年,那些为数不多还没荒芜的农田还有人耕种吗?再过十年,那些人气不足的破败不堪的民房还有人居住吗?

记得,2014年,我在担任镇党委书记时,还要抓计划生育;不久,放开二孩了;又不久,放开三孩了;到如今,奖励生育二孩三孩了。我不敢怀疑水稻上山的科学性,但看到山下大片荒芜的稻田时,就知道水稻没有必要上山。从计划生育到鼓励生育,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实在变化太快了!

第二个问题: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质形态,轻民间灵气。硬件再好,没有软件,是运营不起来的;运营不起来,就有可能先是满眼美好,结果只是一地鸡毛。村落如果没有民间灵气,那也只不过是一具没有生气的干尸而已。

只重物质形态,这是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使然。要认识传统村落的知识点、智慧点和哲学点,而哲学点最重要最可贵。延续几千年的民间灵气,积累了我们世世代代的列祖列宗的智慧,可以给我们精神的力量,哲学的启示。

弘扬民间灵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可以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还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生生不息的乡土文化,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在“十八寨”忠山村,遇见武警退役的杨导,听他满头大汗地解说,我内心涌起了阵阵的钦佩和感动。想起在顺昌连续遇见86岁、92岁的导游,我觉得这些老人才是传统村落里的灵魂,一定要好好保护利用,而且要和死神争夺时间。

宁德某村没剩多少人,就扎了很多假人,又规划了更多的假人。

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民间灵气有多重视多努力,从把中国传统村落写成“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中,可见一斑。这不是个别现象,乡村振兴办把几万块的《村志》的项目砍掉,不也是一种愚昧的表现吗?

第三,政府在干,群众在看;还要加上一句话,政府干越多,群众看越不高兴。乡村振兴是为“民”而兴,乡村建设是为“民”而建;如果背离了为民的方向,民当然就不高兴了。西际村是著名的蜜桔村,政府统一做柴垛,既好看又好用,群众应该很欢迎。

但是,在毫无观赏价值的溪谷建公厕、步道、柏油路,却大可不必。如果把这些钱,用在蜜桔的包装、蜜桔的文化,蜜桔的体验设施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群众应该一样欢迎。群众一欢迎,内生的动力就会激发出来,就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逐步确立主体地位。

做群众工作当然难,有人就想绕过它,甚至对已经成立的合作社、理事会熟视无睹,如此的乡村振兴会做多好会走多远,可想而知。

饱饭坑村,这村名别具一格、引人遐想。我们到达时,已是中午时刻,烈日当空,灼灼逼人。但是,我们都被绵延不绝的竹海,错落有致的梯田,高耸入云的大树,深深地吸引住了,跑上跑下的拍照,激动不已的呼叫。

那里的农民真勤劳,屁股大的水田也插上秧了;那里海拔适中,交通便利,距动车站只有30分钟,距飞机场只有40分钟;那里还出了一个著名的世界冠军邓薇。可是,那里没有任何业态。想在网上查该村的资料,这个理应成为网红村的材料出乎意料,少得可怜,令人失望。

小蕉村想必投了很多钱,硬件相当不错,也有一些业态,可以想象那里的夜色经济一定很好。据说,要发展微雕、陶瓷等文化产业,一路走来,我们却没有看到相关文化的任何符号。这一点,要向德化学习,他们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宣传世界瓷都,让每一个游客印象深刻。

三明是福建的内陆,却是全国的沿海;三明的情况可以算是全国的缩影吗?我们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看到的只是片面的;想到的只是主观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我已写得太多了,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两夜都宿圆初生态村,都在一片蛙鸣中入眠,在清脆鸟叫里醒来。生态村的老板叫陆志强,一个精明强干的中年人,曾在北京上海闯荡几十年,最终归宿小山村。

这个村符合“路的尽头,水的源头”的标准,“与村庄若即若离”也可凑合。生态村全部提供有机食物,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我们在吃饭时,都啧啧称赞,说是吃到了乡村的味道,孩提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味觉得到最大的满足,整个身心似乎都舒畅开来。陆老板表态,坚持有机种植,决不放弃原则,决不降低标准,七年都是这样坚持过来的,以后也是这样坚持下去。

三明之行,最喜的是遇见圆初,吃在圆初,睡在圆初。圆初有新一代智慧农人的坚强守卫,这样的地方,乡愁如酒,绵柔醇香。这是人类向往的桃花之源,是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人们喜欢说乡愁,这个乡不一定是出生地的家乡,有可能是有家乡味道的异乡。圆初,可以异乡当家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