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章小蕙和张小娴-快播报

来源:秦朔朋友圈©     时间:2023-06-11 09:28:17

这周的舆论热度,莫过于国企领导与女同事牵手逛街被免职,纷繁俗世里的政经名利、人性人伦,浮华人间扯出来的竟又是火了的人设和衣物,八卦和带货似乎是舆论的终点站。


【资料图】

于是更觉得,这个世界还是需要一点静气和内涵的。

这周选的两个人物呢,都是在任何环境下都会静静地看书、研究,然后专注做自己事情和事业的资深人士。她们看过人间烟火、炎凉、人性、变迁之后,还能安静着、久久火着,在人群中保有分量,定是有些什么有恒的力量的。

世上很多事情初看唬人,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所以人啊,关键还是永远在学习,在实验,在寻、在等,直到不寻不伺就能有自己的喜悦,那就是有了自欢喜自洽自驱的内核,喜乐专一,就是人活着的好境界

先说章小蕙。我的上一篇文章《伊能静与史铁生》中,我举了几个写作演讲都精湛的女明星的例子,读者们、朋友们又补充了几个。我觉得我漏写了章小蕙。她也每天看书、写作。

曾经她陷入至暗时刻、绝境的时候,就是靠给好多杂志报刊写专栏养活自己的,那文笔是经过历练的,所谓“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她五十多岁的时候,为了写出更多高水平的美学文章,花了8年时间研究哲学、艺术和文化,还精通莎士比亚。据说这8年,她是如此专注,安静,低调生活,穿着朴素,吃得简单。

人总要有一段时光,是跟自己好好相处的,一个长期跟自己对话修习的时光,就是自我的矿藏。你看,这也是我在《俭商》里提到的,再重复一下:

俭商指的是,不仅物质上节能环保低耗能,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也不内耗,保护自己的身心能量,有心流地、保持纯粹地在一个领域专注创新投入多年的能力。“低耗能,高感性”,既不浪费物质,也不过消精神。

修炼自己的底气底蕴,就是靠静气和俭商。我每天读一本书做笔记拍读后感视频也坚持了130多天了,刮风下雨,自己生病、陪家人手术,没有一天间断过。

发心和专注,做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情,能力和能量就自动流转了。然后我被邀请去不少读书会做分享,比如最近参加新加坡船王家族第四代掌舵人曹慰德先生的《幸福时代的曙光》新书发布会。

他从90年代中期就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传播,一以贯之地从哲学、心理学、量子科学等角度,三十年来联合中西方顶级思想家一起追求人类追求幸福之道。在这个分裂孤立的世界,还有人在做弥合工作,并且绝不放弃,这是很稀缺难得的。

我原来艺术底蕴很不足,因为从小没有受过相关训练,但我在读曹慰德先生的前一本书《量子领导力》的时候,发现了普通人如何用艺术品滋养自己的具体步骤:

怎么样欣赏艺术品,如何通过艺术品去了解这个世界,首先你得静静地欣赏它,然后用身心灵去感觉它,不是马上写下来,你得尝试画下来,或者你得跳舞,你得用别的方式先表达它,用行动表达它,然后再完整地记下这个经历。接下来,设想如果艺术品它会说话,你会跟它怎么对话,对话如何轻盈多元,就看你内心的修炼程度,就看你是如何跟自己的内心相处的,见自己,见众生,见世界。

另一个做经典舞剧的资深人士吴先生也对此有共鸣,验证了这个想法。

章小蕙的直播间也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像艺术课堂。最近广为流传的是,她把眼影颜色跟Sandro Botticelli的名画《春》相结合做普及。一个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的背后,最好有一点知识、艺术、智慧含量,才不会让这个社会的“液态智商”流离失所。智商在非理性和美色名利欲望面前,真的会莫名流失,大数据算法和量子纠缠,会把很多隐形关系都剥离出来,就像文章开头那件事。

话题再转回来,据说这幅《春》里面有138种花朵,BV/FENDI的服装都提取过其中的元素和素材。经典永流传,历经时光不倒的商业叙事,能自然地传承着艺术和文化,也是一种商业文明。文艺复兴的感觉,也应该出现在直播里头,这个最热的流量赛道里头,也不能仅是叫卖、吆喝、喊,大半夜还在声嘶力竭……

章小蕙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后来还拿到了时装设计和艺术设计的硕士。据网上报道,她的爸爸是加拿大著名的媒体人,有报纸有电视台有影响力,她从小就见多识广,物质、精神世界都很富足,比如8岁就有钻石收,12岁就有香奈儿等等。她毅然追求爱情,嫁给钟镇涛后,因为夫妻投资失败,她以前的言论“饭可以不吃,衫不可以不买”等言论,被不断无限放大,于是她被媒体贴上了“香港第一拜金女”的称号。

彼时,她也没有能力、资源和心力去反驳,就隐忍下来了。至暗时刻,自己写作度日。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其实,我觉得她反而是个很知足,没有匮乏感的人。怎么这么认为呢?

我前段时间开始关注到她,是因为她的一段视频,她说,她的护肤秘诀就是反而没有做很多。她说她害怕做填充。要补,是因为一直觉得自己缺。现在的一部分女孩子,一边减肥,一边做着填充,永远在焦虑,就是在内耗和付出代价。

她长期在做实验,在践行对美的追求,对美好感环绕的氛围感的追求。纳瓦霍语里面有一个词儿叫Honzo,是指行走在美好之中,前后左右内在,都在美之中,我觉得这个词形容她太合适了。她很专业,比如总结出了22个护肤步骤,光是卸妆就有7步,都是自己研发出来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世界上的事情,说足了这头,就开始说那头了。所以,世事变化之后,真相都会大白。她以前的恶名,现在也被拨乱反正了,成了全新的好的流量反哺。所以啊,人生每一步都算数,只要你永远在前行中。总有一天自己的知识、文化会给自己带来力量。时代在变化,装在你脑里、心里的东西,才永远属于你,任何人任何事都洗劫不走。

时空漫步,以理化情。

突然发现,那些60后经过时间沉淀的女人,背负骂名之后从来不解释,因为解释了也没用,等待时间自动再现事实本来的样子。

奢侈和风流韵事,都是过眼云烟,只有人性里最具创造的部分,才是经典。当然一个人要完全转变,太难了,重新活一次的代价和契机,一定是极致的疼痛和失去。

但她从不把悲伤写在脸上,是因为,人生活得透彻自然了。她活得很简单,不谈恋爱,不结婚,孩子也在前夫身边,但她拥有那个很平和淡然的自己。

好了,再写张小娴。感情这件事,其实三十年前,人们就说尽了。爱情从来都不是中国人的生命主题,中国人的生命主题是活着的面子和责任但中国人其实一直为情所困,因为没有时间精力充分地感受过。

张小娴,1967年11月3日出生于香港,当代女作家,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1993年为《明报》撰写“娴言娴语”专栏文章,成为琼瑶、亦舒之后最受欢迎的小说家。被称为“全世界华人的爱情知己”。

你知道吗?那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是张小娴写的。

其实她一直在说——“安全感从来无法外求,也从来不在这世界以外,它是你内心世界的平安。”惟有当你认清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事实,你才明白,安全感从来无法外求。

这个时代,已经知道向内求的价值了。其实三十年前,人们已经在这样呼吁。世上的事,结果早就有,只是过程太漫长。

我们都知道,痛苦的来源就是对安全感的追求,以及,苦乐同源,顺境之乐怎么可能一直都能维持呢?真正恒定的快乐,就是自己的真诚、劳动、不亏欠、超然物外心外、做到一些对自己对别人有益的事情而达成的。

我看了前段时间,吴小莉采访张小娴的视频,惊奇地发现,张小娴也在研究苏东坡。张小娴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苏东坡。她的心境以前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现在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所以啊,苏东坡真的是中年好友。人间在某处都会遇到他。

她说,女人啊,没有“适龄”这一说,不要被年龄局限自己。经过疫情三年,张小娴觉得,以前余生很长,现在余生好像没那么长。余生已经不远了,江海所寄,结果就在那里,只是心生出了一些根。

她说,现在感觉出来的感伤和漂泊,可能跟以前不一样了,是比较有根的漂泊感。

我似乎是懂这个形容的,因为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笃定和内核,内心有根了,所以,即便漂泊,自己就能撑住自己、察觉自己、保护自己。

她说,要察觉内心世界的心路所在。人生应该去不停尝试。我觉得,真的是知己啊,所以我每天都在做实验,一天挑战翻完一本书等等,阅读中最有力量最有爱,传播出去这份力量和爱,能够让人在无常是常的悲凉世界里安静下来,哪怕只是片刻。

2019年初,在她52岁的时候,张小娴开始在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读研究课程,她并没有选择以爱情文学作为方向,而是宋词,你看人应该追求的是充满隽永和智慧的经典作品。她还以苏东坡为主题,写短论文。

她喜欢的科目都是比较古典的文学,图书馆才能看到很多老旧的书籍,她现在更偏爱一些绝版孤本,在市场上是无法买到的。

张小娴以前说过:天真有高下之分,幽默则绝对是智慧的产品,她喜欢苏轼那也是气质相符的。其实他们的感悟和精神也是相通的,比如她说——

“我们不察觉自己幸福,因为我们不知道有些痛楚、失望、悲欢离合,也是幸福。”

“人生的过渡,当时百般艰难,一天暮然回首,原来已经飞渡千山。怎做得到的呢?却已经记不起来了。”

“你今天所有的痛苦和劫难,都是你人生必须走过的路程。你现在可能没有光,但是你走过去的时候,慢慢就会有光、有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