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吃不起外卖的打工人,开始吃“白人饭”了_环球焦点

来源:三联生活实验室     时间:2023-06-08 22:17:04

打工人苦吃饭难久矣。

在一线城市,哪怕月薪2万,你也很难吃到一顿像样的午餐。没有50块以上的餐标,体面和美味,就只能选一个成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午饭吃什么?”就这么渐渐变成一个能让摸鱼群瞬间陷入死寂的永恒难题。

吃,明明是人类最底层的需求。但工作餐占工资的恩格尔系数之高,却使得午饭超脱了饭的意义,上升为了标量你处在哪个职场阶段的自测题。

或许很多白领都经历过这样的觅食路径:刚上班时,爱吃重油重盐。一碗20多块钱的麻辣烫,热辣的味道不仅遮掩了食材本身的不新鲜,也能用舌尖上的放纵代偿一下麻木的心。

但很快你会发现,你的身体已经不能承受美味的工业味精。随着年龄渐长,不得不投向“低卡”、“减脂”和“轻食”的怀抱。但wagas的一碗能量色拉,可以卖到78。

商品多少钱已经不在于成本,而在于要卖给什么人。只要一顿午饭显露出一点对你健康的关心,就有了溢价的理由。

打工人午餐的尽头,往往是像某某鸡、某功夫这样的工业化快餐。就凭着平庸的味道和稳定的品控,一个两菜一汤的套餐,也能卖到40元起。

但要知道,月薪不过万才是常态,根据来自艾媒咨询的调查显示:85.2%的中国人在消费中式快餐时,预算不超过30元。

于是,一些在吃上更极端的打工人干脆分出两个流派:

一种把大部分工资都花在吃上,主打一个恩格尔系数拉满。反正“努力了不一定会升职,恋爱谈了不一定能成,但只要吃进嘴里的东西,就一定是你的”,强调一个“获得感”。

而另一种,则号称自己在“吃”上彻底想开了:

既然吃饭的本质是补充人体所需营养,那么为了好吃和卖相而多花一分钱都是舍本逐末。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买回食材,直接生啃。

他们开始转向被称为“生命体征维持餐”的“白人饭”。

这样的饭不仅干净营养,而且方便快捷,甚至可以省去开火和洗碗,对于打工人来说,它就像一个技能点全满的五边形战士,只要你可以完全割舍掉一点——好吃。

打工人悟了:吃饭罢了,为什么要好吃?

所谓白人饭,最开始只是对白人潦草吃饭方式的调侃,精髓在于“生、冷、少”。如果说中餐是对食材的加工,而白人饭则止步于对食材的组装。

彩椒可以生吃,水煮蛋卧在菜叶上就是一顿,奶酪块夹在两片饼干里也能叫三明治。一坨布拉塔奶酪配几颗青提,调味不是靠蘸酱,就是靠想象。

以往,这样的饭只会被当做留学生做饭糊弄学的典型,在社交平台上收获嘲弄和怜悯。但在打工人午饭渐成问题的今天,白人饭的风评却有了逆转,竟也有人称它为“人类之光”。

图片来源:博主@王哪跑(摆烂版)

外卖太贵、做饭太累。想吃点健康的,方法坍缩成一种,就是把吃饭这件事本身解构为摄取燃料,不把精力和金钱花在其他环节上。

毕竟,色香味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感官体验。里面有没有纤维蛋白碳水维生素,才是能让饭称之为饭的关键。

白人饭的话题下面,不乏在来自旅居国外的用户某种“不得不”的无奈

久而久之,白人饭甚至超脱了白人饮食的本意,而变成了所有极简吃饭方式的代指。

在某MCN公司上班的小昭告诉我,吃多了白人饭,她发现白人饭甚至不一定非要是西方食材,其精髓在于善用可以生吃或者少加工的食材或者预制菜,以最简单的方式从中摄取营养。

小昭每天中午上班,晚上10点左右下班,起床后想要做点像模像样的中餐菜式,对她来说太过艰巨。

“对于我这种做饭小白来说,每次新学一道中餐,都要记住一堆新的步骤,买一堆只能在这个菜里用的调料和食材。后面之所以改做白人饭,是因为那种饭是有公式可以遵循的。只要记住一个营养搭配,就能演化得万变不离其宗。”

比如,昭昭最常吃的,是一道叫做AVG的荷兰菜。其中A代表土豆,V代表肉,G代表蔬菜。

昭昭的工作餐。

“土豆是比米饭更好的碳水,本身就可以作为主食。蔬菜可以是西兰花、花菜、生菜、西芹、西红柿等等,可以水煮也可以做成沙拉。肉类也可以随意替换成三文鱼、鸡肉、午餐肉、鱼排等,可以用平底锅煎也可以用空气炸锅炸熟,想要什么味道就淋什么味道的酱汁。”

而这已经算是最隆重的白人饭。如果连开火都没有时间,小昭便会把白人饭降格成另一个公式:面包+能生吃的蔬菜+肉类罐头。“这一顿里,碳水、膳食纤维、蛋白质都有。”

不仅好做,更好收拾,饭盒里垫上油纸,一卷一扔,“饭就好像从来没存在过一样。”

做白人饭的过程,与其说是烹饪,更像是直接组装和堆叠各种营养素。撇开味道不谈,把食物看作为原料桶,所见即所吃。

每天小昭起床后,用15分钟就可以备好中午的白人饭,每个月大概能省下1000块钱左右的外卖钱。

但刚开始吃白人饭的时候,小昭最大的感受是“委屈”。她形容那种感觉为“生理上明明已经不饿了,但精神上却总觉得没饱。”

但好处是,昭昭觉得自己对味觉的阈值被白人饭洗涤到归零了。

“以前吃外卖的时候,总爱点便宜的,但越便宜的外卖口味越重,舌头都被工业味精腌入味了。现在周末或者晚上偶尔犒劳自己几顿,吃东西能尝出它本来的味道了。”

而更多的变化发生在一个月之后,因为食欲经常得不到满足,身体的求生欲就上来了。“感觉轻盈了不少,身体更容易被驱动,连赖床都少了。”

为了打工,白人饭也越来越糊弄了

第一眼看到白人饭的人,总会产生“这不就是减脂餐”的疑惑。但这两种菜系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被发明时的目的:

“减脂餐是为了减脂,白人饭也许也有减脂的奇效,但吃它,就是为了上班。”

高高是从两个月以前开始自带白人饭上班的。之前他坚持每天做一份有菜有肉的沙拉,很快,沙拉降级成了三明治。再之后,三明治就变成了解构版的:

面包片、一整个的黄瓜/西红柿/彩椒,再加上一个水煮蛋。

自此,高高才觉得自己算摸到了白人饭的内核。“能不开火就不开火,能直接吃零部件就不要去费事组装它。”

一个规则是,只要开始接受白人饭,就会滑向越来越糊弄的白人饭。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总结,初级白人饭需要用到烤箱、微波炉等烹饪流程;中级白人饭则还需要加热或者清洗餐具;最极致的白人饭甚至可以做到“不开火、不切菜、不洗碗”

如今,高高在一家游戏大厂做内容运营。“本来中午是有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的,这一个小时如果用在和同事出去吃馆子上,不仅很匆忙,还会因为摄取了大量碳水,血糖升高,脑子变得昏昏沉沉,需要再睡半个小时来解乏。”

越没休息够,就越觉得累,所以干脆不休息。高高形容,自己吃了白人饭,“就像是加了润滑剂的工作机器,清醒得不得了。”

因为难吃,反倒能借此帮助自己认清打工的本质,不对苦涩的工作日产生非分之想。

“白人饭,就是现代版的锥刺股,能不断心理暗示自己就是来打工的,没必要把好吃的当作工作日的心理代偿。因为不管哄不哄着自己,这点工作都是要做完的。认清了这一点之后,越难吃就越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笑称白人饭是人类的退化。“普罗米修斯看见都要觉得自己的火种白偷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主动舍弃食欲也许也算打工人的一场不得已的进化。

当口腹之欲已经从基本需求,变成一种需要大费周章的奢侈,好吃让位于干净、健康和省事,就是更理性的权衡。

Ending

自从高高第一次在社交网站上发自己做的白人饭,就有网友评论:为什么要委屈自己的午饭,给别人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提到这件事,高高就会有点委屈。“一份有菜有肉有水果、营养齐全的白人饭,成本大概在20块钱左右。同样的价格,公司周边只能点到一大份碳水,也就是杂粮煎饼、牛肉拉面或者麻辣烫。”

换句话说,白人饭也许已经是打工人善待自己的方式了。不是打工人主动向更卷进化,只是一对无法弥合的矛盾催生了这样的结果。

工作占用了做饭的时间和精力,又真的吃不到什么便宜又优质的外卖。而吃饭这件事既是必须,同时也是一种付出——既然付出金钱没有得到合理或期待的体验,那么承受口味的降维,把钱和事省出来,是不是至少还落了个结果?

毕竟拿结果,也是上班必备的获得感之一。

于是,一大批不想减肥、健身的人也不得不放弃食欲,被动地加入到了一场他们本不必参与的自律中去。

在某社交平台关于白人饭的状态下面,一条评论称,老外都开始学中国人坐月子了,不懂为什么咱们还要学他们吃这么贫苦的食物,有人如此回复:

“形式不重要,省心就好。如果愿意,你也可以往餐盒里放生三文鱼,那叫日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