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大健康 时间:2023-06-08 21:26:30
对于医生护士来说,频繁被打乱睡眠的时候,就是值夜班。很多夜班,都是从前一天傍晚到第二天早上的八九点,长达15个小时。
一名有着五年临床经验的外科医生有三年的时间都在夜班岗位上,“相比白天的繁忙,夜间工作环境通常比较安静,夜晚的工作需要更警惕,患者的状况可能更加严重,压力也更大。”
中国医师协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两成医生甚至曾连续工作48小时及以上。此外,临床医护轮值夜班亦是常态。
(相关资料图)
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也就是生物钟,决定了白天活动进食、晚上休息睡觉,一旦打乱这种节奏,人体代谢系统就会运行混乱。
值完大夜班的人,不一定白天就能睡得着。上述外科医生有一段时间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一次在手术过程中,他突然停顿了一段时间,忘记了下一步该做什么。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精确和高效的记忆力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然而,“入睡前的时间像是偷来的,可以让我短暂地逃离工作和生活,喘一口气。”这位外科医生表示,即便是处在长时间的工作下,一旦有时间,还是会忍不住熬夜。
不仅医护这样特殊的职业会熬夜,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超3亿存在睡眠障碍的人中,超3/4的人晚11点以后入睡,近1/3的人熬到凌晨一点以后才能入睡。
特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居家时间变多,但整体入睡时间延迟了2到3小时,对睡眠问题的搜索量增长了43%。
然而,研究人员接连发布的结论让人不得不对睡眠重视起来。缺眠者,一旦新冠病毒感染,发展成中度或重度新冠肺炎的几率升高171%,住院几率增加466%,是常人的六倍;昼夜节律紊乱,男性可能比女性遭受更加严重的健康危害。
晚睡会上瘾
对从小就是晚睡星人的乔哈哈而言,白天太过吵闹,夜晚则带给她平静的力量, “需要利用这段夜深人静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冲击工作、学习,其实这是自己的节奏,或者说是一种习惯”。
很多熬夜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原因。美国睡眠基金会对此的解释是,“由于日常缺乏自由时间,而决定牺牲夜晚的睡眠来休闲。”
事实上,《睡眠和呼吸》期刊的一篇论文称,大部分晚睡熬夜的人并非有真的睡眠障碍,也并非都存在如加夜班这样的外部原因,就是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仍然迟迟不愿意入睡。
一旦养成习惯晚睡后,“即便没有事情,也会无法控制地越睡越晚。”乔哈哈告诉《财经·大健康》。
尽管一两点入睡已经是生活常态,但当连续多天越睡越晚,超过三四点甚至通宵后,乔哈哈的身体会有不适感。即便第二天从早上5点睡到下午2点,她还是会感觉没睡够,人萎靡不振,而且明显感到心脏受到影响,不敢进行锻炼。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对此作出描述,晚睡的人很清楚晚睡会使他们在第二天感到疲倦、易怒、丧失活力,也知道自己会因为晚睡而自责和后悔,却仍然选择了故意拖延。
人们挣扎于这种矛盾之中,睡眠紊乱的伤害也从未停止。“有时候挺心虚的,一边熬夜一边爽,一边爽一边怕死。”乔哈哈感叹道。
牺牲夜晚的代价
由于担心人体昼夜节律被打乱,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从睡眠实验室转向数学,以解决棘手的问题,比如如何最好地应对时差、倒班工作和周末生活模式。
在一个数学会议上,研究人员展示了通过健身追踪器的数据做的一个模型。这种模型的早期应用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出的,当时NASA想改变宇航员的昼夜节律,让他们在凌晨2点的航天飞机发射前保持最高警惕性。
这项研究利用了影响昼夜节律和睡眠的已知因素,比如光线、咖啡因、小睡,甚至对人体昼夜节律起搏器的日益复杂的理解,大脑的一个微小区域,控制着许多重要的代谢过程。
如肥胖,一个重要根由就在代谢紊乱。一项由《美国医学会杂志》发布的研究收集分析了10000名志愿者的饮食、睡眠和活动情况,从结果来看,作息昼夜颠倒的人群中患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较高,睡眠不足会导致葡萄糖代谢异常,产生明显的饥饿感,从而容易发胖。
肥胖还只是昼夜节律紊乱的表象。在最近的新冠病毒“二阳”潮下,更应该注意避免昼夜颠倒的作息,乔哈哈认为,经常凌晨三四点睡觉的舍友免疫力比常人低,“甲流、‘二阳’全没躲过,半年中了三次。”
挪威卑尔根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论是,熬夜并不会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但会加重发展成为危重症以及住院的几率。
在收集分析超7000名参与者后,一项国际新冠肺炎睡眠研究显示,尽管与日间工作者相比,夜班工作者接触病毒的可能性不大,然而,一旦感染,发展成中度或重度新冠肺炎的几率升高171%,住院几率增加466%,总和达到正常作息人群的六倍。
而睡眠越来越不好的是年轻人。一项基于4.5亿人睡眠大数据的《2020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2019年,“90后”占总失眠人群的36.7%;67.4%的人购买过助眠产品,“90后”占62%。
熬夜的伤害也分男女
熬夜,对男性健康还有着特殊影响。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进行了小鼠实验。研究者让一组雌性和雄性小鼠分别处于昼夜节律失调的状态,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三班倒”工作。
为了使实验更贴近实际情况,所有小鼠都被喂养高脂饮食,模拟了许多需要上夜班的人的饮食习惯。经过一系列的检测和对比,研究者发现,与雄性小鼠相比,雌性小鼠在昼夜节律失调方面具有更高适应性。该实验结果已发布在2023年5月17日的《科学转化医学》。
这项研究结论意味着,同样是昼夜节律紊乱的“三班倒”,男性似乎比女性遭受了更加严重的健康危害。
昼夜节律失调的雄性小鼠,在多个指标上都出现了更严重的紊乱。它们的肝脏转录组节律性受到干扰,肠道菌群失调,心血管代谢紊乱,包括血压和血脂异常。不仅如此,与糖尿病相关的细菌数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而同一实验中,雌性小鼠并未出现上述异常变化,雌性小鼠对昼夜节律失调的适应能力较强。
“我们已经证明雌性小鼠比雄性小鼠更能抵抗慢性昼夜节律失调,并且这些差异在人类中是保守的。”一位研究者说。
为了证明同样的情况是否也在人类身上上演,研究人员在英国生物银行分析了有轮班工作史的记录的51990名女性和40335名男性。
9万多人的数据显示,熬夜对男性伤害更大。经常上夜班的人,尤其是男性,以及其他昼夜节律改变的人群,患“三高”的风险会增加,腹部脂肪也更容易过量堆积。
在男性中,大约三分之一的轮班工作者患有代谢综合征,而非轮班工作者的比例只略高于四分之一。
而夜间工作的女性与日间工作的女性之间,在昼夜节律失调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研究人员将工作类型,例如是医院医护人员、工厂工人考虑在内,并进行校正后,熬夜工作对女性生物钟与健康的影响明显减弱。
为了弄明白雌激素是否为导致结果的关键因素,研究者进行了卵巢摘除的实验。
当研究人员移除部分雌性小鼠的卵巢后,再让它们进行“三班倒”,此时它们对昼夜节律失调的适应能力减弱,与雄性小鼠的表现相似。这表明雌激素可能在女性对夜班工作的适应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成年期的雌激素信号并不是保护雌性免受昼夜节律紊乱影响的唯一因素。
对睡眠中断和昼夜节律失调的恢复可能植根于生物学需求,反映了历史上妇女在抚养孩子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也就是说,由于母性,女性可以更好地免受昼夜节律紊乱的影响。
虽然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性别差异和昼夜节律失调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对夜班工作适应良好,也并非所有的男性都受到昼夜节律失调的严重影响。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 Garret A. FitzGerald 教授表示,轮班工作对健康有所影响,但工作类型也很重要,并非所有的轮班工作的影响都一样。不同的工作、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等因素都有不同影响。
无论如何,近期发表的研究都在提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良好睡眠卫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