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果壳 时间:2023-06-01 14:31:02
你爱看萌娃视频吗?小朋友们笨拙可爱、纯真无邪的样子实在太招人喜欢了,我能沉浸在其中看几个小时。
但有一类“萌娃视频”让我感到很难受:不怀好意地逗弄孩子。
小朋友举着自己的零食,笑嘻嘻地要给你分享,你却一口把零食吃光,小朋友难过得哇哇大哭;
(资料图片)
父母假装晕倒,旁边的孩子急得无所适从,哭得撕心裂肺,评论纷纷说小朋友“善良”“贴心”;
父母假装吵架、打架,看看孩子会有什么反应。
其实我们这代人,也有很多耳熟能详的“逗弄”:
妈妈不要你了、爸爸妈妈要离婚了、有了弟弟妹妹就没有你了、你是爸爸妈妈捡来的……
今天是儿童节,是小朋友们最快乐的日子。我们希望给孩子们献上一份力所能及的礼物:
请停止对小朋友恶意的逗弄,让这条恶意的链条,在我们这里终止。
为什么要逗孩子?
在崇尚集体、家庭的社会中,逗孩子更可能是亲昵的表现。
晚辈能够让长辈开心,维系集体的良好氛围,就意味着实现了自我价值,所以逗弄的存在有其基础;晚辈在长大后也更容易用积极的视角看待童年被戏弄的经历。
比如常常有大家族的拉丁裔美国人,叔叔阿姨会叫自己小侄女fea;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卢利父母,会叫自己的孩子为“狗”或“笨蛋”;
我们的长辈,很多也有“狗子”“狗蛋”这样的小名。
而在强调个人独特性的文化中,这种逗弄则会让人反感。
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的价值不再由集体关系决定,而是由自我决定;逗弄恰恰带有对个体的贬损,所以它不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冲突在我们的社会中更加强烈。
年纪较大的人出生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更崇尚集体主义,逗孩子的风气更加浓厚;而年纪较轻的人出生在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城市化和人口流动,个人主义的思维方式也在兴起。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爷爷奶奶逗孙子,爸爸妈妈跟老人急眼。
爸爸妈妈的急眼不无道理,因为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孩子被戏弄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被逗的孩子,成为抑郁的大人
从群体上来看,小时候被逗的孩子,今后更可能成为抑郁的大人。
童年老被戏弄的人,成年早期往往亲密朋友更少、社交自尊心更低,还可能存在更多的人际关系问题——他们更容易强烈地需要亲密关系,同时对被拒绝和被抛弃有强烈的恐惧;
还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被戏弄会与将来的抑郁、焦虑和孤独感有关。
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者总结了一些原因:
孩子可能深深记住负面的评价,例如“小胖妞”“笨孩子”,将这些负面评价深植在自我概念中;
逗孩子,可能还会让孩子形成消极的思维方式:面对某件事情,他们往往会做出负面的、片面的判断——因为逗孩子的时候,周围的人都站在逗弄者的一边,“叔叔就是逗逗你”“别这么不经逗”。
那,真的是孩子“不经逗”“玩不起”吗?当然不是。
小朋友看待事情的时候,往往只看到最直接的信息,而缺少抽象的、联想的能力。
举个例子。我在这里对你说“你是爸爸妈妈在垃圾桶里捡来的”,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想:
我爸妈为什么要去翻垃圾桶?
垃圾桶里为什么有小孩子?
我和爸妈那么像,怎么可能不是他们亲生的?
这个说法,是不是暗示我是个“垃圾”?
但小孩子只会理解到一件事:我原来是爸爸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再比如,一个叔叔逗你说,他才是你的爸爸。现在的你会想,对方是不是在开一个低劣恶心的玩笑,但小孩子只会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
不是孩子不经逗,是在孩子这里,没有经得住“逗”的能力。
那么,如果我想要亲近孩子,又害怕伤害到孩子,什么样的举动才会是合适的呢?
逗孩子的边界
在逗孩子前,请一定扪心自问:你更多的是想让自己开心,还是让孩子开心?
如果回答是后者,能够蹲下来平视孩子的话,其实你就很难做出越界行为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注意:
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不要针对孩子被逗弄的表现继续逗弄。
比如孩子已经很难过要哭了,还拿哭这件事继续逗,这可太过分了。如果他们表现出抵触、哭泣或生气,请大大方方地道歉。
不要特意去吓唬孩子。
我的一位朋友小时候去妈妈的单位时,有位叔叔就会从腰间取下钥匙串,拿着挖耳勺说要挖掉她的眼珠子。这很显然是过分的吓唬,20多年过去了,我的朋友仍无法与这位叔叔正常说话。
尽量用孩子做得不好、但容易改变的事情开玩笑。
比如孩子的房间乱糟糟的,可以用夸张的方式形容孩子的房间,督促孩子跟你一起收拾。
对于体重、性格等很难改变的事情,尽量用严肃、正经的方式跟孩子沟通解决方案,而不是逗弄。
请平等地逗所有人。
一方面,你不能针对性地只逗某个孩子,要逗就雨露均沾,不要让某人觉得自己被针对了;
另一方面,要让孩子也能逗弄你,别因为孩子的玩笑而恼羞成怒,大声训斥孩子,这可太掉价了。
还有,逗弄中要能看到爱意,要能看到对孩子的好处而不是只有大人的方便。不要把逗孩子当成幌子,为大人牟取恶劣的利益。
比如假装自己吃了孩子的宠物,用手机记录孩子伤心欲绝的样子。完完全全就是不顾孩子的感受,消耗孩子的纯真善良,把它当做猎奇的视频素材。
最后,作为父母,如果孩子对其他人的逗弄表现出反感和哭泣,请坚定地支持孩子,保护他们,教会他们拒绝,告诉他们父母永远会站在他们身边。
这不仅是在帮助现在的孩子,更是在帮助多年前那个被逗弄的无助的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