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NaturePortfolio© 时间:2023-06-01 13:29:07
日本航天公司ispace建造的M1航天器奋勇争先,意欲成为首个着陆月球的私营航天器。然而,4月25日,它显然在月球表面坠毁了,在已经很长的登月败北名单上又添一笔。安全着陆月球为何如此艰难?什么时候首家私营企业才能取得成功?
迄今为止,成功实现过月球软着陆的航天机构只有三家——中国、苏联和美国的国家航天机构。其中,20世纪70年代后成功着陆月球,且首次即成功的,只有中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月球着陆之所以这么难,是因为要考虑的变量太多。”美国Honeybee Robotics公司太空系统主任Stephen Indyk介绍道。比如,与地球相比,月球的重力更小,大气极其稀薄,而且尘埃极多。
为了让探测器成功着陆,工程师需要预判探测器与月球环境会怎样相互作用——还要投入资金测试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验证着陆系统对尽可能多样的环境的适应性,就得测试、测试,再测试。”Indyk说,“即使如此,也还是保证不了任何事。”
惨烈失败
ispace是第二家尝试月球着陆的私营公司。在它之前,只有以色列的SpaceIL在2019年做过一次尝试,但也以探测器坠毁月面告终。
Indyk表示,商业公司在尝试月球着陆时遭遇难题并不意外。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争相着陆月球,双方的着陆器也坠毁了一个又一个;直到1966年,美苏才分别取得成功。
Indyk说,政府航天机构能从每一次着陆尝试中都学到经验;而人们期待私营企业重复国家航天机构的成功,但它们既没有政府资源,也没有多次成败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要求私营公司一蹴而就,要求过高了。”
2013年,中国发射了嫦娥三号探测器,这是中国首次尝试月球着陆,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如此,中国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并带回了月球岩石样本。然而,印度2019年发射的探测器坠毁在了月球表面;今年晚些时候印度将再次尝试月球着陆。
早早出现的难题
把探测器送到距地球约384000千米的月球上,可比把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困难多了——而且在任务较早阶段就可能出现故障,即便对于没有着陆计划的探测器也是如此。例如,2022年12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了用于绘制月球水冰地图的小型探测器“月球手电筒”。发射没多久,“月球手电筒”的推进系统就出了故障,探测器可能因此无法进入完成预定任务的轨道。
即使成功到达月球附近,着陆器还必须在没有全球定位卫星导航、也几乎没有大气缓冲减速的情况下,找到降落月面的路线。一进入关键的最后几千米,探测器的软件就必须快速自动处理各种最后关头的难题,例如,探测器喷射出的气流会扬起大量月面灰尘,灰尘的干扰可能会让探测器的感应装置失灵。
前述2019年的两次着陆失败,可能都是因为在最后时刻软件和传感器出了问题。而今年4月ispace的失败,初步迹象表明,问题可能出在即将着陆之前探测器推进剂消耗殆尽了。
商业月球热
ispace的着陆失败给其他计划月球着陆的商业任务提高了门槛,其中有三个得到NASA的部分资助,计划年底前发射。这三个着陆器隶属于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项目,该项目由私营企业建造着陆器,以便把NASA等客户的载荷送到月球表面。
三个着陆器中,由费城Astrobotic公司建造的着陆器预计五月初发射,但由于发射火箭迟迟未能就绪,发射可能要推迟至少数月。这样一来,捷足先登的或将是休斯敦Intuitive Machines的月球着陆器,六月便可能发射升空。
为率先实现成功的私营企业月球登陆,这些公司关注着其他人的经验教训。“潮水涨上去,所有船都能高。”2023年4月,就在ispace着陆失败之前的一次月球主题会议上,美国Draper公司CLPS项目的工程师Alan Campbell说,“如果我们能从商业探测器或NASA的CLPS任务中获取经验教训,广泛运用起来——这就是我们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