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鼓楼路牌,驻京北漂的精神安慰剂

来源:三联生活实验室     时间:2023-08-31 08:38:04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想你的风终于吹到了xx”和“我在xx很想你”的土味路牌悄无声息地占领了大街小巷。

想你的风甚至都能刮到意大利/图源:@加州男大985


(相关资料图)

“向星辰许愿,在XX相见”的新品也横空出世,有了赶上另外两员大将的架势。

再也忍不了网红路牌的年轻人,练出了一身反骨,无论是“我在XX没空想你”还是“我在XX很想死”,主打的都是一个嘴欠。

图源:小红书@杨枝甘露三分糖

但,人们不会想到,当路牌们打得火热,费尽心思用文案来包装自己,位于北京的鼓楼路牌却用“鼓楼东大街”五个字,轻飘飘地站上了路牌鄙视链的最顶端。

当特种兵旅游团占领北京,成熟的北漂往往学会了在旅游旺季把景点让给游客,选择转站亮马桥或朝阳公园,践行一种“假装不在北京”的松弛演练。

而在这个夏天,鼓楼路牌成了唯一一个外地游客和驻京北漂都爱去的景点。

早在今年三月,鼓楼路牌就引领了这场年轻人与路牌合影的潮流。想跟鼓楼路牌拍上一张照片,排队是一小时起步的。

合影是无需故作松弛和漫不经心的,因为可发挥的姿势不多,和鼓楼路牌合影的年轻人,都有一种超出年龄的煞有介事。

和其他土味路牌合影都要被嫌弃,而当路牌文案换成“鼓楼东大街”,这里就成了无数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在北京,什么都要预约,但路牌却不用预约。来鼓楼排队和路牌合影,再拍上一张赵雷《鼓楼》里的107路公交车,已经成了不少外地游客的“朝圣两件套”。

年轻人过得好不好,只有鼓楼路牌知道

你可能不知道,赵雷《鼓楼》歌里的107路公交车,如今每每到达鼓楼,就会在报站时放起这首歌。

107路的仪式感不仅俘获了来朝圣的文艺青年,也让它成了驻京北漂们贫瘠的生活里,为数不多、触手可及的浪漫。

作为北京的精神地标,鼓楼凭借文艺气质成了无数年轻人的精神高地。银川女孩小苏,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直达北京,一天走了一万六千步,就为了瞧上一眼在社交平台上火爆的鼓楼。

来北京的几天里,小苏要去的景点都得预约,但鼓楼就随到随去。在紧锣密鼓的特种兵行程里,鼓楼给了她可以一个不用紧绷的松弛夜晚。

夜幕下的鼓楼,不只挤满了外地游客,还有不少年轻北漂把鼓楼路牌当精神安慰剂。

20出头的广西小哥小韦,对北京怀着所有年轻人共有的憧憬与向往。对他来说,北京是一个遍地都是金币的财富宇宙,“北京遍地都是钱,在北京赚一二十万很容易。”

外人眼里苦大仇深的北漂生活,在小韦眼里成了“上班为辅,旅游为主”的gap year。小韦白天上班,下了班就和朋友来鼓楼附近旅游——他的价值观很简单,“如果不出来看看,怎么知道世界有多大?”

同样和他一样把北京当成金币站的,还有经常来鼓楼逛逛的山西北漂宝哥。宝哥北漂5年,曾经留在北京的畅想,在现实的捶打下塌缩成“赚够买房钱就跑路,理想没那么大”。

一句简单的话,扎了不少北漂的心:“想的是留在这,但咱没那个资本在这儿。”

在大厂上班的宝哥工资水平并不低,但有了在家乡买房的想法后,宝哥的生活也开始了降本增效。面对朋友“一年赚50万攒49万”的调侃,宝哥的回应只有腼腆一笑,“没有他说的那么。”

来鼓楼寻求一丝喘息的,除了被生活毒打后的资深北漂,还有刚来北京就被劝退了的小年轻。河北女孩玲玲刚来北京实习,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无论深夜还是早晨,这座城市都有特别多人”。

和朋友来鼓楼路牌打卡的她,对大都市生活的失望显而易见。当想象中大城市的光鲜,在具体的生活里具化成挤不上的地铁和排不完的队,玲玲释然了:“以前觉得金子在大城市才会发光,现在发现好多金子就是淹没在这座城市。”

鼓楼路牌不仅给年轻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安慰,有时还能有些实实在在的关怀——这不,鼓楼路牌还成了年轻人失业后的庇护所,北京土著小王就每天来这里帮人拍照,假装上班。

“一点左右出了门,两点半就能到。之前的工作也是这时间段,每天都还挺按时。”为了不让爸妈担心,小王没透露失业的消息,“不怎么爱跟爸妈聊天,价值观不一样。”

失业小一年,小王有了存款的焦虑。刚开始在鼓楼“上班”时,小王每天赚100块都会很开心。如今存款见了底,27岁小王也着了急,“我这个岁数该有20万存款了,我肯定是差很多。”

751岁的鼓楼,成了鼓楼土著的精神高地

鼓楼是部分年轻人们遥不可及的梦,也是一些人具体生活的开始。很多年前,鼓楼的路牌下站着的不是来合影的年轻游客,而是一群怀揣着摇滚梦的文艺青年。

70后北漂宋哥,自称“赵雷是我特别好的朋友”。2003年来鼓楼的他,也有一个想玩摇滚的音乐梦,“我要当一个明星。”

“当时在外面支一个大桌子,我们一大伙人就在那咣咣咣地唱。”20年过去了,曾经意气风发、想当摇滚明星的小宋,如今开起了吉他店,成为宋老板。“来了之后,现实跟理想真的差得太远太远了。”

从弹琴变成修琴,从玩摇滚的变成卖吉他的,步入中年的宋哥成了半个“鼓楼土著”,也没忘记自己曾经在鼓楼许下的愿。“到老了我背一把吉他,骑着自行车周游世界,也能做到吉他的梦。”

鼓楼地标是中年男人摇滚梦的精神图腾,对于74岁白胡子大爷来讲,鼓楼则是家门口的日常。大爷从鼓楼长大,在北京兜兜转转住了10个地方,终于又回到了这里——“鼓楼是我爷爷奶奶,它老啊,它沧桑啊。”

因为腰上有伤不能走路,每天,他都会骑着小三轮来看一看鼓楼。“一看到鼓楼,我觉得有回家的感觉。”

鼓楼成了大爷在三轮车上触手可及的花花世界,每棵树有什么变化,大爷都能马上觉察到。“下大雪了,我一个人都来,雪白的全压住了,那时候太漂亮了。”

鼓楼路牌,最容易到达的远方

无论是特种兵旅行的打卡据点,还是家门口的平常景象,鼓楼路牌都浓缩成了一个最容易到达的远方,稳稳地接住了年轻人们漂泊的梦。

它既是无需预约的景点,也是北京二环内生活的日常缩影。而对于住在附近的北京土著来讲,在路牌下拍照打卡甚至是一种奇观——

“其实你说这个景点它算什么,一走一看就完了呗,就一座楼子。”

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北京大爷的松弛,但在鼓楼的路牌下,年轻人对北京的爱和恨、憧憬和失望,都在短暂地和解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