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新闻学院到底值得不值得读?

来源:扯氮集©     时间:2023-08-25 11:45:07


【资料图】

某高校新闻学院,国内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都是一流中的一流。姑且给个代号D。今年它的本科就业情况是这样的:

大约六成要继续深造,三成去上班。嗯,还有一成在干嘛,诸位必然是懂的。

这当然只是大面上的数据。而且,也不用死盯着“你懂的”那一成,惊呼10%失业。毕竟一流中的一流,所谓脱下孔乙己长衫,总是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对吧?

投入产出比,这一点至关重要。

新闻学院到底值得不值得读,值得二字,就是投入产出比。

但你如果非要讲情怀讲理想讲意义,我昨儿已经写文章表示过了:意义这个玩意儿,见鬼去吧。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成去上班的,是个啥情况。

16%进了党政机关,10%进了其它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则高达35%。算个总数字,就是超过一半进了国字头。

大背景是今天的学子很多都想混国字头——这个想法对不对,我就放着不讨论,但这个想法总属于客观存在。而基于这种现实,有超过一半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上达成这个想法,你要说有多失败,那是完全谈不上的。

另外要指出的是,新闻学院新闻学院,未必就是狭义的“新闻”,连媒体都未必等于新闻媒体,新闻学院不是只有一个新闻专业的。

在这批就业的本科生中,16%去了机关里的公共管理,11%去了媒体,5%去了广告公关。也就是大约三成的人还是做了和本专业比较相关的事。

这个比率很低吗?也谈不上。文科专业不是理工医,就业范围很大,不干和本专业有关的,多了去。

接下来,着重谈谈性价比。

我知道前阵子关于读新闻到底是不是好选择的声势浩大的讨论。

很遗憾,我几乎没见到痛批张雪峰这一方的人拿性价比说事的。

生活是要讲性价比的,讲roi的,不然不就和一条快干死的鱼说我去引大海水救你一样不着边际么?

教授博导们不能因为自己吃香喝辣衣食无忧,就只和人高来高去有的没的吧?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名校新闻之所以今天出了问题,是因为性价比出问题了。请注意,我也就是说说名校,主要就是所谓C9或第一批985。其他学校啥情况,我确实不大清楚。

以D为例。这个学院要进去,考分高得惊人。有这分数,似乎还有更多选择。如果以当年如此高的高考考分对比四年后的就业是这么个情况,确实性价比也就一般了。

BTW,在那六成要去读研深造的学生中,也有六成是本校读研。

新闻学院的高门槛,是有历史渊源的。

当初,社会学作为资产阶级的学科,是被砍的,传播学也不例外。以至于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个传播学博士,今天还正当年。但新闻学没有。因为新闻事关宣传,笔杆子又是重中之重,自然就非常重视新闻。

所以,历来就是精英中的精英才有资格读新闻。讲到这句话,我又要岔开说一句: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筛选机制,文科高等教育越发如此。至于教了什么,远没有那套筛选机制筛出来的料是什么重要。

精英中的精英读了新闻之后,在分配全包的时代下,自然就去了让很多人不得不羡慕嫉妒仰望的所在。所以,投入产出比,是合理的。

说个真实的段子给你们听。

我有个与我同为70后的朋友,是上海东北高校非新闻系的毕业生。当初有人给他介绍对象,是该校新闻的。基于自己的现实,他说不考虑。介绍人说:你一个**专业的,竟然还看不上新闻的?据我这个朋友讲,介绍人说这话的时候,就像看到了恐龙一样得惊讶。著名新闻学院就是这么屌。

讲一句实话,著名新闻学院的著名之处,是其教研水平有多高吗?也许有吧。但它的毕业生占据了各种新闻单位的各种关键岗位,恐怕更有因果关系吧?

北大堂堂中国顶尖中的顶尖,其新闻专业在学科中的地位却和北大不大match,我看和当年教员一句庙小妖风大是有关的。历史上就不待见嘛!

然后,90年代中期,包分配结束了。再然后,本世纪初,互联网来了。再然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移动互联网来了。

这一波一波的大潮,不断冲击着新闻专业的投入产出比。毕业就去高大上的宣传单位上班?哪怕就是纯在985高校毕业生里看,怕也是僧多粥少咯。

但新闻专业随即摸出了另外一个东西,就是新闻二字的圣化。是的,在我眼里,新闻情怀也是神圣化的一种。

靠着这个圣化,又勉力撑了一阵子。去不了高大上的宣传单位,可以去市场化媒体嘛。银子不够情怀凑,这事可行的。

但再后来,你们也是懂的,是吧。

什么?去自媒体大号上班?这怎么可以!

我的结论其实很简单。

新闻学院就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它本身不是立不住,无非就是考分太高。而这个玩意儿,是有点市场化的。

今年齐刷刷门槛下降了,有人称张雪峰凭一己之力如何如何,我看还可以再降点。

降到一定程度,这个学院,又可以考虑了嘛。

不要谈什么意义,谈什么圣化,这个年代,都是属于没意思透了的话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