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豆瓣9.2的伴侣治疗纪录片,揭露“亲密关系”的真相

来源:简单心理     时间:2023-08-14 22:32:26

你是否观察到,亲密关系中总是存在“一方焦虑,一方逃避”的组合?

◍焦虑者抱怨:我感受不到亲密。

◍回避者抱怨:你的需求太高,我无法满足。


【资料图】

追逐者VS 疏离者,也是伴侣咨询中最常见的动态之一。

在浪漫关系中,当一个人觉得 ta 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伴侣却不屑一顾时,这种动态就会出现。“追逐者”不断从伴侣那里寻求特定的情感或行动,而“疏离者”则回避伴侣的要求,甚至在没有明确沟通的情况下划定界限。

在一部评分高达 9.2 的纪录片《伴侣治疗》中,伊莱和德肖恩这一对夫妇的互动,就是典型的追逐+疏离模式。

而出演该片的伴侣治疗师,是临床心理学家 Orna Guralnik博士。她擅长精神分析,是一位温和且坚定的专业人士。

今天我们就从这部片子来聊聊, Guralnik 如何干预亲密关系里的“猫鼠游戏”。

一、追逐 VS 疏离:一方步步紧逼,一方节节后退

伊莱和德肖恩结婚十多年了。“e 人”伊莱热情有活力,“i 人”德肖恩沉默而稳重。刚开始,他们被一种“互补”的感觉吸引,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不同”却成为了困扰。

比如他们最近的一次争吵:

伊莱总是需要德肖恩立刻回消息、接电话,哪怕他在工作。德肖恩很受不了:“你一天给我打 20 次电话,每次还没啥重要的事”。

但伊莱觉得:有沟通需求是很合理的。

“他的确忙,但连 CEO 们都会接老婆的电话。而且他就算呆在家里,也是坐在沙发上盯着盒子看,不觉得和我有交流的必要”。

这种事发生过很多次。另一起类似的冲突,我们暂且叫它“周六早起事件”。

德肖恩是个保险经纪人,有次他客户的亲戚死亡,在周六早上他爬起来去了客户的葬礼。

伊莱认为这不可理喻,因为他“从来不肯为自己在周六早起”。为什么他宁愿去一个陌生人的葬礼,也不在乎妻子的需求?

很明显,伊莱“感受不到对方的亲密”,认为丈夫不关心自己。她的核心痛苦是:“作为你最亲近的人,我在关系中没有优先级”。

德肖恩说自己曾经“经常让步”,迎合她的要求。但现在自己突然不想这样了。因为他一方面认为“自己不够好,我真的无法提供你需要的爱”。

另一方面,他的内心累积了很多的愤怒、怨恨和敌意。这些东西突然涌了上来,“我不干了”。在感到痛苦时,他想到的是分开。

来看看咨询师 Guralnik 是怎么做的:

她向这对夫妇指出了两者关系中的“猫鼠模式”:他越后退,她就越觉得被抛弃;她越感受到拒绝,就越追着他不放。

在这种关系里面,毫无疑问你们的痛苦都是真的。但是你们“把事情分化成了各自的极端版本”。

二、追逐者伊莱:无意识地对某个中性事件进行“创伤化涂改”

为了应对压力事件,追逐者和疏远者之间通常有一种典型的关系动态:对于疏远者,追逐者要么试图使关系之间的距离“逼近”;要么表现出愤怒或批评,将对方赶走。这种“双人舞”可以让两个人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感,确保互相无法亲近起来。

咨询师 Guralnik 一针见血地告诉伊莱:虽然我们都想在亲密关系中被关心,但她的方式没有奏效。

在这件事情中,即便德肖恩不去参加葬礼,那也“并不是关心,而是顺从”。

Guralnik 让伊莱意识到,她的痛苦是真实的,然而“感受”不等于“真相”。

参加客户的葬礼 ≠ 你被抛弃了,爱消失了,他一点都不在乎你。某个中性的事件发生了,但伊莱的思维模式会习惯性地将之曲解为“威胁死亡的事件”。

在随后的展开中,伊莱倾吐了她生命早期的一些混乱、被抛弃、被暴力对待的生命体验。她逐渐发现,自己是如何将普遍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投射到对方身上的。

咨询师的这一步干预,可以帮助伊莱控制焦虑——也可以让她发现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此时此地”的,而是一定程度上与过往经历中被抛弃和拒绝的恐惧有关。

三、疏离者德肖恩:不能表达的愤怒会“泛化为敌意”

相对追逐者来说,疏离者在关系中常常是隐身和“不那么凸显的”。德肖恩以为自己没什么问题,来参加伴侣治疗“主要是因为伊莱”,他说自己不想再“奖励”那种不合理的行为。

但 Guralnik 温和地指出了他的“潜台词”:我猜,你将“回避”视作一种惩罚?

这对夫妻沉默了,伊莱几乎流泪。他们艰难地发现:在这段岌岌可危的关系里,竟隐藏着如此负面的感情。

事实上,德肖恩的回避倾向表现在很多方面:

◍他为了避免吵架,所以“尽量减少互动”;

◍他不能顺从对方的期待,感到自己很糟糕——但他并未向对方表达过这种感受,而只是背着妻子默默加工这种情绪。但这种情绪只会变成更糟糕的东西。

在追逐 VS 疏远的脚本里,追逐者往往用情感戏剧取代亲密关系,疏远者用权力斗争取代亲密关系。

德肖恩没有发现,回避也是一种权力。回避作为“权力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无益于亲密关系动态往健康的方向转变,反而会激怒伊莱,让她做出更不理智的追逐行为。“就像一扇敲不开的门,只好敲得更大声”。

咨询师所理解的亲密关系的障碍,并不完全是“哦,我不能与人建立关系,我不能结婚”,而在于“我能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动态语言化,具体化,能够与对方进行交流”。

在后续的谈话中,Guralnik 逐渐发现,德肖恩之所以想离婚,不单是因为回避和厌恶冲突,还因为他一贯秉持的创伤性思维模式:“一旦让对方失望和伤心,我就再也不值得被爱了”。

至此,德肖恩终于来到了治疗中的关键时刻。

疏离者之所以要用强有力的防御姿势来捍卫自己,是因为他与追逐者一样,内心存在尚未被发现的潜在焦虑。

四、“猫和老鼠”隐秘的相似性:对亲密的恐惧

追逐者和疏离者看似非常不同:

焦虑依恋反映了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以及对被重要他人拒绝或分离的担忧;而回避依恋反映了对自力更生的强烈偏好,以及与他人亲密的不适。

但学者 Napier认为,两个人之所以选择彼此,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隐蔽的相似之处,即对亲密关系的共同恐惧——追逐者“恐惧被抛弃、被分离、被拒绝”,疏离者“恐惧被吞没、被融合、被支配”。

家庭治疗师 Michael P. Nichols 认为,截然相反的事物似乎具有吸引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变得令人讨厌。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互补性”带来的吸引力恰恰反映了一种无意识的自我厌恶。换言之,如果对方某个特质如果非常吸引你,这可能与你对自己的失望不无关系。

因为在亲密关系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做一件事:把自己无法触碰的情绪交由对方来“补全”,这样他们自己就“不必变得完整”。这两种类型的人结合在一起演变成的追求±回避脚本,实际上是各自应对童年时期“遗弃”或“入侵”问题的防御方式。

Fogarty写道,每个疏离者的内心深处都是追逐者,每个追逐者的内心深处都是疏离者。治疗师不应该认为“追逐者”更追求亲密感,虽然看起来可能是这样。

随着治疗进入尾声,伊莱说:她现在能够意识到,过去的痛苦依然在影响自己,导致她对伴侣缺少信任。虽然很难,但她现在尝试为自己的画板加入新的色彩,而不总是进行“创伤化涂抹”了。

德肖恩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摆脱了对伊莱的愤恨和敌意。

他们笑着说,他们还会学习 Guralnik 的沟通方式。吵架了没关系,重要的是问问彼此:这种举动背后意味着什么?我们真正的需求是?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是这样,但能不能用不防御、不指责的语言来表达?

Guralnik 没有告诉他们“该不该离婚”,因为这不是伴侣治疗师的任务。

事实上,专业的咨询师不会“建议你们分手”或“建议你们和好”。咨询师关注的是“冲突发生的过程”而不是“冲突的具体内容”。

虽然很多伴侣看似在为一件很具体的冲突吵架,但更重要的是你们沟通的风格或特定的“过程和模式”。

想要从困境中脱身,你们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看到自己需要在关系中承担的责任,并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而不是把责任一味地推向对方。

事实上,在伴侣治疗中,认为“只要对方改变,我也会跟着变;只要对方改变,我们就不会如此痛苦”的说法十分常见。人们没有意识到,亲密关系创造的是一种“互动系统”,一种社会关系的最小单元,两人应对冲突的方式会共同影响关系。

伴侣咨询师的作用是:加深你们对当下困境的理解,促使亲密关系中的每个人向内看。聆听自己,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同时不必把伴侣推开。

也许,这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亲密”的真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