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医药反腐:药企和医院、医生的关系何以至此?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3-08-12 20:45:52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医药反腐持续升级。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全国被查的医院院长、书记已超150人,人数远超去年全年。这个名单还在加长。与此同时,不同部门、不同省区的医药反腐政策也在密集出台。

这些年监管部门查处了不少医药领域的贪腐案件,为何此次行动引起如此关注?此前,经济观察报采访的多位从业者均认为,这次反腐的部门联动,是非常罕见、非常高级别的动作,不仅连续出台文件,还实实在在地把院长们、董事长们带走了。

市场认为“这次不一样”。医药关乎生老病死,是民生行业。腐败滋生,伤害的不仅是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是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从当前反腐的动作看,清理药企销售和医院采购中的灰色部分是主要着力点。重拳出击下,无论是揪出恶龙,还是震慑行业,都有助于清除行业积年毒疮,还医疗环境风清气正,守护好老百姓的救命钱。这是非常必要的。

全社会都期待这场反腐风暴取得更好的成效。在我们看来,这个成效不仅体现在被查贪腐者数量之大或者金额之巨,更需要标本兼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如果说,让腐败者不容有任何侥幸,展示的是不敢腐的震慑力和不能腐的约束力,那么,清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则是从源头上解决不想腐的问题。这需要体制机制的进一步革新。

比如,对医生群体来说,收入与其创造的价值不完全匹配是个老问题。一名经过漫长培养年限的优秀医生,如果凭借辛勤劳动无法获得相应报酬,则有可能成为灰色收入、回扣、过度医疗无法禁绝的原因之一,多年来这也被当做以药养医的堂皇理由。

我们无意为医药腐败开脱——对腐败当然应该零容忍。不过刮骨疗毒必须对症下药。事实上,从前些年推动取消药品加成和设立医事服务费的改革,到2021年启动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指向都相当清晰,即理顺比价关系,更好地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推动医院和医生将重心放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上,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医院和医生通过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医疗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并获得可持续的收益。这原本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逻辑。要问的是,这个逻辑为何被扭曲和异化?

同样,药企和医院、医生的关系何以至此?一个原因是,大部分药企生产的都是仿制药。2015年之前,药审程序漫长,创新药缺乏有效支撑,仿制药还没有建立一致性评价,药企不愿投入研发,又不能靠品质取胜,就只能借营销立身。药品须通过医院推广,公立医院有较大垄断权,少数医生又影响着处方决策。有灰色地带又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相当一部分药品、耗材难免会走向“带金销售”。

所以重要的是如何斩断这种腐败链。实际上,2015年药审制度改革后,创新药得到政策支持,此后也更快纳入医保支付目录。再加上仿制药集采的推广,可以说改变正在发生。体制机制的每一次调整,都是对这种扭曲的共生关系的一次矫正,只是这种力量还不够强大。

风暴之下,大量学术会议暂停或延期举办。不过药企和医院、医生需要正常的学术沟通和交流,新药也离不开必要的推广环节。打掉灰色地带,使其在制度基础上规范化阳光化已变得相当紧迫。

凡此种种,若能在反腐中形成共识,推进体制机制变革,则标本兼治可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