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无聊,怎么办?

来源:王智远     时间:2023-08-08 19:35:24

从时代万科到家只要10分钟。

前天回家,我突然想骑车多绕一圈,花5分钟时间享受一下风景。你可能会觉得我有点傻,明明可以早点回家洗澡,做别的事情,何必在路上浪费时间?

其实,我那时候突然觉得人生不必那么紧张,不必把每一刻都安排得满满的,像台机器一样不停地运作。


(资料图)

偶尔停下来,享受一下无所事事的感觉,也挺好的;而且还发现,这种闲适时刻,也有它的意义,能让人放松,不必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

这也是种享受,不是吗?

不过,快节奏生活中很多人怕无聊。他们认为时间是金钱,无聊在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意义;并且,无聊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很不舒服。

说白了,可能人们对无聊没有明确认识,才导致对它产生恐惧和排斥,觉得无聊同等于懒惰、缺乏目标,或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那么,什么是无聊呢?

它跟开心、难过、平静的感觉一样,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

有些心理学家说,无聊是你暂时感觉不知所措,不能像大脑中的理想情况那样投入某个状态中。现代学说也证明,无聊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跟喜怒哀乐这些不一样。

当它发生时,上身软绵绵的,头往后倒,身体其他部分基本不想动,有点像我们常说的“葛优躺”。不管身体健康不健康,处在任何环境和文化里,都会有此类情况。

比如:

在一个聚会中,大家都在聊AIGC、看他们聊得火热,你听不懂也插不上话。亦或,你在办公桌前准备开始工作,但怎么也集中不了注意力,看着旁边同事都在忙碌,你可能会突然觉得有点空虚。

这些感觉都算无聊。

你可能会纳闷,现在那么多娱乐方式,刷短视频、打游戏、看电视剧,为啥还会感到无聊呢?

其实,心理学上说的无聊,是因为在某一刻觉得没什么刺激,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大脑都懒得动了,自然觉得啥都没劲。

就像我,白天工作一天回家后,想看个电视剧放松下,结果发现一点也不新鲜,剧情老套,提不起兴趣来,甚至还莫名的烦躁。

讲真的,这个社会刺激并没有少,我们时时刻刻被信息包围着,但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感知刺激的门槛变高了,快节奏生活和源源不断娱乐供应,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难以觉得新鲜。

并不是生活变得更无聊,而是我们变得更麻木了,所以这个无聊是现代人的一种“特权”。

想想过去人们忙着生活,哪有时间感到无聊?现在生活条件变好,有了闲暇时间,无聊也就跟着冒出来了。

一点都不奇怪。

当然了,人们有个普遍倾向,喜欢把接触到的一切,通过自我理解赋予某个意义。这种不断寻找意义的渴望,不仅能推动人们继续生活,而且是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关键因素。

不过,一旦人们找到意义,就容易陷入用意义来评估事物的好坏中,甚至从各种事物中不断寻找规律、目的和价值。这个过程虽然很自然,也会让人陷入一种过度解读的陷阱。

把无聊和人生意义直接关联起来,人们会觉得无聊就失去了人生意义。这种理解并不准确。

无聊和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有点像一种难以捉摸的玄学。它们之间的联系,还涉及到个人长短期目标、整体的人生规划。

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无聊视为失去意义,或者将寻找意义视为消除无聊的唯一方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和微妙。

举例来说:

你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并觉得它让你的人生充满意义,但有些琐碎的工作任务,比如记录活动,可能还会让你觉得无聊和毫无意义。

还有,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充满目标和意义,但在某些具体情境,比如排长队买东西时,还是会觉得无聊和缺乏意义。

甚至坐飞机,当你提前到达机场一个小时,等候登机时,你也可能会觉得这一段时间,无聊得让人抓狂。

追求其本质,不过是人生意义和场景产生了交融,人生意义涉及整个人生方向,而场景只关乎某个具体时刻。

了解这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人生、场景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你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

无聊有四种类型:

1. 情境无聊

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定场合下,容易感到无聊的那种情况,比如等人、听讲座、坐地铁......

前几天约朋友晚上7点吃饭,按时到后发现朋友因交通堵塞,迟到了;我一个人坐在餐厅,手机短视频刷了个遍,餐厅音乐和装饰都没办法吸引我的注意力。

周围的人沉浸在自己的谈话里,我最后居然注意起“服务员”给别人餐桌上菜的动作,大脑在思考,一个托盘到底能放几瓶啤酒,他能拖几分钟,日常会不会刻意练习等奇怪的问题。

那种一时找不到任何有趣的事,却还总操心着朋友几点到的感觉,让时间过得格外慢,总感觉被困在一个时空中,渴望有新刺激和变化。

2. 存在无聊

存在主义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哲学性的情况,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无聊有很大不同,它通常涉及到人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存在主义观点中,人的存在可能并没有任何固定、先验的目的,必须通过行动和选择去赋能一件事,当一个人长期感到行为、生活毫无价值时,可能就会陷入存在陷阱中。

这种无聊并非刺激、娱乐就能解决,更多是对存在本身的不满和困惑,可能引发出一种做什么都无法达到重要目标,或满足任何真实需求的感觉。

比如:

最近我经常坐在电脑前,凝视着屏幕上闪动的光标思考,我要写什么?天天阅读、采访,写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究竟为什么而写?是满足我对金钱的追求,还是心灵的富足?

假设追求金钱,我是不是有更多可选项,苦哈哈做内容创作,却卷不出一个未来,我都怀疑我的动机是否正确。

我意识到,要克服这种无聊,需要重新审视人生目标,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它让我深入探索内心,重新找回工作的激情。

很多人都有此类状态,简单来讲,就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一段时间后,又好起来了。

3. 餍足无聊

这种无聊,让我想起之前一段时间帮客户做私域时。

那半个月每天都处理数据、填表格,一开始还觉得挺新鲜,渐渐地,我发现自己陷入一种低效思维的僵局,无法发挥潜能。

不论怎么改变,每一天都显得如此单调、重复;我开始怀疑工作的价值,即使工资还不错,同事也很友好,但我对要做的事却感觉非常厌倦。

就像吃太多同样的食物,无论多美味,终究觉得腻味;后来实在受不了,我开始抽出部分精力用在别的事情上,才熬过那段漫长岁月。

4. 落差无聊

我对某个活动或事件抱有很高的期望,充满幻想,认为它会是多么精彩和有趣;然而,当真正投入其中后,却发现它远不如预期的那样令人激动。

记得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部电影的介绍,宣传中的情节和角色塑造都让我非常期待。

但当真正坐在电影院看完后,却发现,它远不如想象中的精彩,情节平淡,角色无味,甚至观影过程中我都要睡着了。

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让我感觉非常无趣,原本充满期待的心情在现实层面上变得索然无味。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健康问题,如焦虑症,甚至过多关注社交媒体,也会引发无聊感。虽然媒体给我们提供无尽的娱乐信息,但可能会在不停刷的过程中,失去真实互动和思考的机会。

所以,无聊有很多种,虽然结果大致都是空虚、不满足的感觉,但产生无聊的过程和原因却是多样的。

那么,哪些人很容易无聊呢?

首先,对不确定的容忍度较低的人。通常害怕未知和新事物,倾向于留在自我舒适区。

我身边有大量此类朋友,他们在一家公司多年,完全适应工作流程和职责,尽管有机会参与新项目,担任更具备挑战性的角色,但总因为害怕未知的失败或担任更大责任而选择继续从事现有的工作。

我经常听到这种重复和单调的吐槽,一面说工作无奔头,一面又不愿意多尝试。

其次,创造力低的人,在面对“空白时间”时,缺乏创造力可能选择更保守、封闭的态度。他们不善于探索和尝试新事物,所以更容易感到无聊。

以前带市场部时,每当寻求新的推广策略,我总会发现一些伙伴很容易反驳别人提出的观点。面对“新策略”,他们总感到担忧,总倾向于坚持以往验证过的方法。

这种态度,有时候会让他们自己感到拧巴,觉得自己是不是太保守、封闭了?

再者,缺乏动机和激情的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觉得无聊。就像我之前做私域工作那段时间一样,每一天的工作都像流水线一样重复,我失去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意愿,也不再关心项目的最终成果。

这种枯燥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到达一个忍无可忍的阈值,才决定不要再被无聊所困扰。所以,无聊真的是一件坏事吗?

答案是否定的。

多项科学研究都表明,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的动机持续性。也就是说,在执行任何任务时,我们不能期望动机像“永动机”那样,不消耗能量地永远运转。

既然动机是需要消耗能量的,那么,其中一个重要的能量来源就是所谓的“鸡血”。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经常会听到有人提到“打鸡血”或“画大饼”这样的概念。这不是一种低级的行为,反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必要的激励手段。

所以,我们不应该嘲笑它,反而应该理解,并尊重不同的人的动机和激励机制是不一样的。

直白点说,无聊本质是一种“低唤醒状态”表现。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处在低水平状态,既不兴奋,又无法特别放松,缺乏刺激和动力。

这有点像“拿不起,放不下”的感觉。

如果一份工作、一段关系让你既不满足,也不愿意改变。无聊反而会促使你停下来,重新审视选择、动机,因此,无聊不一定是消极、无用的,它起到警示和推动作用。

警示你当前的路径、选择不是最理想的,推动你改变现状,寻找机遇或新方向。

很显然,你可以随时无聊,但要选择正确的无聊方式。我是怎么做的呢?有十八字箴言分享给你:

1. 停下来,使劲躺

一天充满各式各样的活动,从乘坐地铁、开车,到赶到公司开会、学习和娱乐,我们常常陷入忙碌和纷扰当中。

每一项活动都需要调动不同心理、生理状态来执行并从中得到反馈,构成一个完整的回路;这些回路的本质有新鲜感、自主性、可控性、参与感四个维度。不同维度的组合会激发不同的心理状态。

新鲜感高,控制感低时,你会感到恐惧,担心把事情搞砸,在大量新鲜刺激下,这种恐惧可能让你又兴奋又压力重重。

自主性极低、参与度很高,可能需要你投入大量时间做一些并不是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会让你感到厌烦和沮丧。

这些厌烦会催生出无聊的情绪,身体可能会通过本能(腰酸背痛、烦躁、空虚乏味)信号告诉你,要停下来,歇一歇了。

刷手机、追剧不是最佳的解决方式,更理想的方式是一种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自己心理、生理进行恢复和调整,例如,冥想、深呼吸、进行轻度运动。

这些活动能让你真正从日常忙碌和纷扰中解脱出来,帮助你重新找到平静和焦点,不过,我通常是手机电脑一关,给大脑一个清净,使劲休息几十分钟、半个小时,甚至放飞自我一整天。

2. 去见人,找启发

当长期感到无聊,缺乏存在主义时,上面的办法并不能帮到你,我有段时间在家躺了好几天,都有点怀疑人生了。怎么办?

去见人,交换思想,换个环境体验。与那些具有不同背景、观点的人交往,可以激发思维,引导我们看到自己之前未曾注意或理解的事物。

可以不用带任何目的,单纯参加一场社交、聚会或兴趣小组,和别人聊聊你是做什么的,看看对方对你职业的看法等等......

这样的互动,不仅可以暂时忘掉无聊,还能遇见一些兴趣相投的人,说不定解决那些始终想不明白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试图用上述方式避免“直面自己”,他们疯狂city walk,找社交搭子,逐渐陷入一种依赖社交互动来填补内心空虚的状态。

这不是健康的选择,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让人渐渐丧失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掌控,所以,适当的交互,也许能够让你找到共鸣,领悟到以前从未意识到的东西,但也不能忘记与自己对话。

3. 寻挑战,改路径

从短期看,上述办法非常管用。不过,从更深层次看,若想把无聊变成一种正向行为,或许培养一个技能、改变一些习惯,会让你更有可能找到人生的激情。

不久前,我给自己设置了两个挑战:其一,年底前见50个新朋友,并且帮他们做一件事。其二,每周尽量在原来健身的基础上,再多增加一些锻炼时间。

是不是很无聊?哈哈。

不过这对我非常重要,见人迫使我改变社恐的状态和内向的性格,说不定还能学到一些不同的东西;健身促使我增强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意志和耐力。

所以,当无聊笼罩时,这些挑战会使得生活变得有深度有宽度,让每天都活得充实、有意义。

围绕“停下来,使劲躺。去见人,找启发。寻挑战,改路径”十八字箴言,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不过不必像我一样安排那么满,找到自己的节奏,生活才能得心应手。

总体而言:

无聊,是件奢侈品。

找对方向,生活活力和参与感会得到提升,反之,忽略或错误处理会引发孤立、漠然。所以,正确理解并利用它,可能会找到一条通往充实人生的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