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中国孩子,是如何失去课间自由的?

来源:非凡油条     时间:2023-08-07 21:35:09

为了安全,一些学生课间被“圈养”了起来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跳皮筋、丢沙包、打弹珠等课后活动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极为风靡,成为了众多70后乃至90后的美好回忆。

关于这些童年趣事,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如今的中小学生或难再有深刻的体验,而随着“课间圈养”现象愈发普遍与严重,中小学生的课间娱乐活动及在校园的童趣回忆恐怕会越来越少。


【资料图】

“课间圈养”,主要指学生在下课期间不能随意嬉戏玩闹,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都大大受限的现象。

比较常见的“圈养”现象就包括课间或午休不能到操场玩耍、不能“窜班”“窜楼层”,不准在室内大声说话或谈笑,更不能在楼层追逐打闹,一些学校甚至规定课间除上厕所、喝水外,学生不允许出教室。

近几年,学校这样的“圈养”行为备受学生及家长热议,但早在2008年前后,这种“圈养”现象就已出现。

2008年,曾有报道显示,上海一些学校学生课间的活动范围就已受限于“教室所在楼面”,“课间时老师只让学生在走廊玩”“不让去操场”等。

时隔近10年的时间,“课间圈养”现象并没有淡化,反而愈演愈烈。

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近1900名中小学家长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3/4的受访家长表示身边中小学课间10分钟时间处于安静状态的现象普遍常见,其中以小学更为突出。

半月谈记者调查则发现,“课间圈养”的情况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学龄阶段,而是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地的中小学学校。

面对这一现象,不少学校表示这是为了强调纪律,让调皮好动的学生安静下来,并“冠以”“文明休息”之名。

为达到有效的课间约束效果,一些学校会让学生组建值日团队,将各班的“违规”行为记录下来,与每月的文明班级评选挂钩。一些学校甚至会让教师上完课后不能马上离开教室,同时下一节课的老师需提前几分钟到教室,以此让老师的管理时间延续覆盖课间。

如此一来,在前一节课老师拖堂、下一节课老师提前到来的情况下,学生课间实际只预留了小几分钟去上厕所、打水喝水,更别说嬉戏玩闹了。

对一些学生来说,或许其课间想趴在桌上休息一会,或想安静地看会课外读物,都是常见的。但这些都是自主的选择,而在强制的“课间圈养”操作下,更多想要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的想法却被扼杀,这却是不正常的。

而面对学校的各种限制性操作,一方面的确有想要学生在课间也抓紧学习的心思,但更多的则是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责任。

中小学时期恰是少年活力满满的时候,若不给予约束,长时间待在学校难免想要奔跑嬉戏打闹,人一多就有摔伤或其他事故发生的危险,现实中这样的事故更是时有发生。如此一来,不论是否是学校的问题,大多学校都会基于各方压力承担一定或全部责任。

故基于“安全的考虑”,不少中小学便也有了各种各样的课间行为限制。

“掩耳盗铃”之举引发反对

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而约束其行为,看起来无可厚非。但不少不合理的限制性行为却是难以让人认可。

比如课间要保持安静、除了去厕所或者喝水就不能出教室等此类行为并不具备合理性。作为放松休息的时段,课间与同伴之间沟通交流、谈论问题或者走出教室看看风景,缓解疲劳极为正常。

事实上,即使发生意外,从法律层面来说,学校之所以被法庭判决承担责任,也是由于其在监护上存在盲点。换句话来说,若学校管理落实到位,那么即使让孩子课间去操场玩耍,或者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即使发生事故,校方也不用承担或承担更少的责任。

或许基于学校老师与其他管理者总人数与学生数量的对比,学校方面对学生的监管看护并不能覆盖到每时每刻,方方面面,由此还是想要对学生做出更多的约束,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但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课间行为限制,许多举措无异于“掩耳盗铃”,还是排除不了学校想要“逃避责任”的想法。

就拿课间只能去上厕所或者喝水这一操作来说,不仅存在不合理性,也存在隐患。一旦前往厕所成为了课间10分钟唯一的活动,时间一长,难免不少学生会选择以要去上厕所为借口而在厕所里面嬉戏打闹,湿滑的地板反而大大增加了危险,又何谈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

如此一来,为了更切确地保障学生的安全,是否还要禁止学生走出校门的各类集体性活动如春游,叫停锻炼程度高但有风险隐患的体育课程?而现实中,这些年也确有不少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叫停了许多户外活动。

但实际上,从《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等来看,学生却是有自主活动的权利的。

其中,《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就明确表示,“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如此,上述的限制性操作显然严重违反了这一规定。

而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中则提到中小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不过,且不论上面的“圈养”行为,很多中小学校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面对目前不少中小学中愈发严重的“圈养”现象,虽然有部分家长能表示理解,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不能接受,更是对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性行为表示较大的异议。

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磕磕碰碰很正常,只要学校正常的监管到位,孩子自然可以出去玩耍,否则就是扼杀孩子的活力;也有家长抱怨学校作为孩子学习成长期间的长待之地,一整天的时间都待在教室里,爱玩的天性就难以得到释放,更是有孩子一整天都被关在笼子里,“感觉像在坐牢”的错觉。

不利于高效学习,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谈到课间10分钟,其设置初衷便是为了与45分钟左右的上课时间相配合,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得以缓解学生的疲劳和压力,以便继续投入到下一节课程中。

一些人认为,课间十分钟不出去玩耍,禁止去操场,一定程度上可防止下一节课上课后,孩子们还要花费近10分钟收心才继续投入到学习当中。反过来,课间10分钟将孩子限制在教室内,有助于学生能够时刻保持专心,保持学习的心态持续投入到下一节课当中。

但这些人的想法却忽略了孩子压力的释放。

通常情况下,一节课的新知识堆压下来,中小学学生往往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消化,对大部分孩子而言,也很难在2-3个小时内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正如课间10分钟设置的初衷一般,“劳逸结合”才有助于孩子以更轻松的心态接收下一堂课的知识。

另外,随着时代发展,除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成年人婚恋难度及买房难度大大提高外,现在的中小学生也承担了更多的学习压力。

发达城市的学生知识涵养越来越高,提升自我的渠道更是数不胜数,为追赶上时代及优秀者的步伐,亦或让自己不至于垫底或拖后腿,学生及老师的压力都在不断增大。

算上白天上课时间及晚上晚自习时间,学生一天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达到了7-8个小时,长时间的学习及繁忙的课业无疑会加重学生的焦虑,如今也有不少学生出现了失眠甚至心理问题。

这么看来,一个课间10分钟或许微不足道,但每45分钟的学习后辅以10分钟的休息时间,也足以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放松方式,有效缓解学习压力。

而这10分钟,若是被“圈养”“安静”的10分钟,却是不能起到什么缓解作用。教育专家指出,要发挥这课间10分钟对课程学习的调节,还是得通过一定的活动、运动而非静坐来实现,课间10分钟若没有活动,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影响。

由此可见,禁锢性的课间10分钟对学生的学习反而弊大于利。

另外,除了不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甚至一些学校利用课间10分钟让学生继续学习而加大压力及焦虑外,“课间圈养”还会导致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

除了加重学生的压力,加剧焦虑与失眠外,较常见的健康问题就是愈发严重的近视与肥胖化。

长时间的学习、难以到室外活动及休息,会使儿童或少年的视力长时间处于疲劳的状态,更容易近视。早在2020年,我国中小学的近视率就逼近60%;而在长时间的久坐下,学生的“肥胖率”也在不断加重,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出现在校园当中。

而在学生的健康与体质改善方面,我国行政主管部门曾在校园足球、体育教师培养、体育课程等方面出台过文件及保障措施,但连“课间10分钟”的自由活动都难以保障,更别说每天1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了。

划好责任界限,要安全也要自由

事实上,谈到课间10分钟的好处,除能够让孩子可充分远眺而缓解眼睛疲劳,让孩子暂时休息而缓解学习压力外,也能够让孩子利用各种游戏或体育活动来充分活动自我,在释放压力的同时强健体魄,更能通过互动提高其在学校的适应能力。

但面对如今不少学校的“课间圈养”行为,如何让其落实“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的规定,真切地做到还学生课间自由,让课间不再鸦雀无声,却并不容易。

关于各种“圈养”行为,如课间不允许到操场去,虽然学校并没有明文规定,但校方或教师出于安全考虑,还是会传达课间学生尽量不要跑去操场的意思。

抛开是否为了避免承担责任不说,校方关于安全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由于家长素质的参差不齐,一旦学生在校园发生意外,无论是否是校方责任,不少家长都会要求学校承担相应赔偿。

故为了避免家长闹事,学校选择对学生各种课间活动加以限制也是可以理解。

但一味地“一刀切”、“不合理”限制却是不可取的。正如上文所言,只要监管不到位,即使是在走廊、在厕所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过度地限制学生课间活动并不见得学生就一定会安全。正所谓安全并没有绝对,也不能“因噎废食”。

面对这些“圈养”行为,相关教育部门、教育专家等也一度表示学校要还给学生课间自由,落实相关规定。但要校方或老师心甘情愿、安心地放学生出去活动,还是得要解决校园安全及事故一旦发生带来的问题。

一方面,为防止意外发生,学校应营造安全可控的校园环境,提高管理水平,把该做的都做到位,如此一来,既履行了自身职责保障学生校内安全,也避免了事故发生时无据可依,“哑口无言”。

另一方面,也要厘清权责,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不能一发生校园事故,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只拿校方或老师开刀。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湖北等地已出台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从法律层面上对校园事故各责任方进行了明确界定,一定程度上给校方管理松了绑。

另外,早在2016年,上海首创了“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专项保障基金”,与一般校园意外险不同,即使事故不是校方责任,但只要发生意外运动伤害事故,基金都会予以赔付。如此一来,也不怕无理闹事下,学校为了息事宁人而给付金钱了。

而关于课间活动,学校还可拓宽学生活动场所及游戏方式,如组织丢手绢、跳房子等趣味活动,如此也能激发学生课间活力,危险性也不算高。

当然,作为学生重要的监护人,父母也应理解校方与老师,在校园管理规范、安全设施到位的情况下,对学校过失率要有一定的容忍度。

如此,学校做到位了,家长理解了,校方也能真切归还孩子课间10分钟,家长和老师放心,学生也玩得开心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