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界面新闻© 时间:2023-07-11 11:38:30
近期播出的《偷偷藏不住》讲述了十三岁女孩桑稚偷偷喜欢上哥哥的朋友段嘉许的故事。两个人有5岁的年龄差,女孩在未成年时就经常与身为大学生的男主展开暧昧互动。开播后,这些剧情引发了《旋风少女》编剧祝明的不满,认为这些暧昧互动可能会降低未成年人对于性犯罪的防范意识,乃至诱导犯罪。
电视剧中出现了许多段嘉许自称“哥哥”以及桑稚喊“哥哥”的片段,被网友吐槽“哥哥”出现频率太高。虽有一些辩解声音认为称男主为“哥哥”只不过因他年纪较大,但如果结合原著中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极不合适乃至油腻的对话,观众就不难意识到,此处的“哥哥”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对年龄更大的男士的称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编剧祝明对《偷偷藏不住》的评论
《新华字典》对“哥”字的解释,既有“对年稍长者或年龄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的尊称或昵称”,也有“对丈夫的昵称”等含义。但这种称呼方式并不是世界通用的。
在两性的日常相处中,“哥哥”和“brother”的涵义天差地别。英文问答网站Quora上有“男生让女生叫他brother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大多数回答都认为,该男生“不愿意和女生发展浪漫关系”、“不想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要她不要试图亲密”等。然而,在中文问答网站知乎上,“一个男生总让你叫他哥哥是什么意思?”的提问下,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男女之间暧昧的表现。
哥哥和妹妹的关系除了亲密还有尊卑
对于中国人来说,称非血缘关系者为兄弟姐妹是一种关系的拉近。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社会》中谈到,西方的社会结构是“团体格局”,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一捆柴,每个人所归属的团体之间界限清晰,公私分明;中国人建立起的则是“差序格局”,不论在公领域还是私领域,中国人习惯以私人关系为主,私人关系分亲疏远近,以自己为中心,一圈一圈向外延伸。西方社会的“家”只包括夫妻二人和未成年的孩子,而中国的“家”则是模糊的,可大可小。费孝通说,“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由此可见,虽然“爱无差等”,也往往须“施由亲始”。叫非血缘关系的人为“哥哥”“妹妹”,实际上是将属于亲属的称谓应用于家庭以外的人,表明与这些人的关系比社交“圈子”之外的其他人更为亲密。
然而,人类学家阎云翔在《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中指出,差序格局并不是平面的、没有纵深感的蜘蛛网似的状态,而是一个立体多维的结构,其中纵向的等级差别和横向的远近亲疏一样重要。这意味着,在亲疏之外,还存在着“尊卑”的维度。五伦中的四伦都是这样。阎云翔看到,哪怕是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上尊下卑的不对称机制就会通过“兄弟”的规范而发挥作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的关系模式以及梁山泊众好汉之间的等级差别便是这方面的例子。
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中,“哥哥”和年纪较小的“弟弟”、“妹妹”之间也存在着地位差别,加之男尊女卑的传统,真正的兄妹关系中也是“哥哥”为尊,“妹妹”为卑。对英文而言,brother一词难以体现尊卑差别,甚至辈分的重要程度也不高,晚辈直呼长辈姓名是常见情况。
乡土社会还有一大原则,就是“男女有别”。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对称谓划分的细致程度与中国不相上下。“哥哥”被划分为“형”和“오빠”。现实生活中,当一个女性称呼男性为“형”,你就知道她对对方没有任何意思;“오빠”的称呼则有暧昧的空间,也就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欧巴”。
较之于“哥”,中文里的“哥哥”更显暧昧。正如韩国男性较少称呼同性为“오빠”,中国男生也较少称呼同性为“哥哥”。叠词通常是幼儿的语言,当成年人说“狗狗”而不是“狗”,“怎么能吃兔兔”而不是“怎么能吃兔子”,这样的话语通常被认为是在撒娇,因为它显示了一种幼儿般的依附性,而传统上所谓女性气质就是依附性的展示。
男大女小的婚恋传统何以至今存续
似乎没有人质疑《纤夫的爱》歌词中为什么偏偏是“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而不是“姐姐你坐船头,弟弟在岸上走”。“哥哥”具有暧昧性,也受到男大女小的婚恋传统的影响。
在2015年的《“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是否改变》一文中,南京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风笑天看到,如今一些研究者提出“男小女大”模式明显升高,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夫妻年龄匹配模式的众多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是夫妻在年龄匹配上的主流趋势。换句话说,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大部分夫妻在年龄结构上都呈现出‘夫大妻小’的特征。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特征和趋势在我国社会中依然如此。”
论文《法定婚龄及其性别平等思考》指出,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为获得劳动力最大化,形成了具有男性偏好的生育观,所以男多女少的性别比例失衡在古代就十分突出,这导致女性成为稀缺资源,男性必须扩大择偶的年龄范围,才能保证成功找到伴侣。传统观念同时认为,年轻的女性意味着优势的生育能力,因此成为男性优先选择的对象。另一方面,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古代社会,年龄较大的男子更容易建立作为家庭统治者的地位和形象。
如果说农业社会中女子依附年长男子,很容易获得经济依靠和物质保证,那么我们要如何看待今天社会中“男大女小”婚姻依旧盛行?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吉林省社科院《学问》杂志发表的《“老夫少妻”现象为何越来越多》一文指出,改革开放后,男女结婚的年龄差距不断增大。1987年,男大女2岁比例最高,到90年代之后,男大女5岁比例最高,男大女8岁和10岁的比例也大幅上升。作者认为,80年代之前人们都在上班,男女工资差距很小,孩子的教育、住房、医疗等家庭重大开销大都由单位或国家承担;90年代之后,收入差距扩大,在资本市场处于弱势的女性“越来越多地从过去追求与男人的平等,逐渐转到希望过一种小鸟依人的生活,依赖性在增强”。少年得志的男人是少数,以上种种导致了男女婚配时年龄差距加大。
在婚配年龄差距加大的背景下,不仅是“哥哥”,“大叔”也一度颇为盛行。在2008年的电视剧《蜗居》中,42岁的宋思明就是一位颇具魅力的“大叔”,凭借“钞能力”在情场中打败了与海藻同龄的小贝,俘获了25岁海藻的芳心。
在探讨婚姻与男性财力的关系时,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王智波等人的《好男人都结婚了吗》一文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是男性更优秀的经济水平让他们拥有了婚姻,还是婚姻让男性拥有了更好的经济水平?
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约为6.8%,在婚状态的男性每小时工资收入的均值比非在婚状态更大,而且其差距基本上逐年递增。男性婚姻溢价和妻子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数据分析显示,并不能用“女性选择优秀的男性作配偶”来解释我国男性的婚姻溢价,其实是妻子通过为丈夫提供信息、参谋决策、扩大社交网络、监督和激励丈夫努力工作来提高了丈夫的生产率。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已婚男性收入更高,不是因为好男人都结婚了,而是因为结婚了,有了妻子的‘相夫’,他才成为能够赚取高工资的好男人。”
然而,对男性成立的婚姻溢价,对女性来说并不成立,哪怕是对于社会资源较为优越的“姐姐”来说也是如此。《“女大三”可以“抱金砖”吗?》一文对“女大三,抱金砖”在当前中国是否成立进行了检验,发现“姐弟恋”对男性收入具有“抱金砖”效应,而对女性收入具有“惩罚”效应。与传统的“男大女小”婚配相比,“姐弟恋”中的女性往往在工作和家庭中进行双重付出,在家庭中承担了更高的家庭照护责任,对其职业发展和收入水平带来不利影响;而对于男性来说,由于有年长妻子的家庭照护,健康状况得到保障,可以更全面地为事业拼搏,对其收入产生有利影响,且“随着夫妻年龄差变大,上述效应不断提高”。
由此看来,无论是选择哥哥还是弟弟,实际上女性都会为丈夫的事业做出贡献,带来男性的婚姻溢价,只不过在“姐弟恋”中,女性付出的还要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