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为什么我们要善良

来源:随水文存©     时间:2023-05-23 10:22:51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偷家里钱、偷外面小摊上的东西、抄作业、考试作弊、骗家长骗老师……这些都干过。记忆当中,少年时期撒过不少谎,有些被拆穿,也有些一直都没被识破,这可能跟我小时候长了一张憨厚的脸有关——看起来老实,但并不诚实。

一个不诚实的孩子,长大以后变成了一个品行不端的成年人。我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公司里面做行政管理,会给公司缴水电费之类的。公司名下有好几十套用于办公和宿舍的产权房,那时候还没有网上缴费。交水电费有两种方式:你可以等信箱收到账单以后去便利店或者营业厅缴,也可以直接跑去水电公司营业厅报个户号让他们打印账单现场缴费。选择后者的话手头就会有两张同一期的账单,只不过只有营业厅缴过费的账单上盖了收讫章——其原理跟“挂失”差不多,理论上另一张账单就已经作废没用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于是我动了个歪脑筋,在某宝上刻了个可以调日期的便利店收讫图章,自己往空白的作废账单上一敲,然后将其混在一堆已支付账单里面让部门领导签字,再到财务那里去报销。

由于公司水电费账单太多,而且时常会有之前的滞纳账单,财务并不会去一一核对是否报销过,因而被我得手过几次。后来东窗事发,财务彻查了过去的账单,总共涉及的金额大概两千块钱左右,虽然数额不高,但这是一个道德品质问题,任何公司肯定都是零容忍,自然是赔钱走人。

我那时自己买了一个类似于这样的收款章(图片网上找的,来源见水印)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没什么机会接触到钱,可说谎的毛病一直没改。说谎有时候是为了给自己立人设,有时候是因为擅作主张想瞒天过海,有时候是因为做了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比如说我二十多岁的时候跟家里人交流得很少,什么都不肯跟父母说,撒了一串谎说自己去成都做项目,其实是辞职跑去骑行川藏线;又比如在感情问题上,也曾有过一些非常不妥当的处理方式,对他人造成了欺瞒和伤害……同样的,有些谎在当时或事后被拆穿,还有些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说过谎的人应该都知道,说谎这种行为是有惯性的,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因为你需要不断用新谎圆旧谎,谎言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而生活越是落魄的时刻,就需要越多的谎言来粉饰。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我每天都生活在谎言里,现在想来真是不堪回首。

再后来作为摄影领队带团出去旅行,又开始有机会经手钱财。或许是由于我早年一事无成生活拮据,钱财真可算是我蛮大一个弱点,特别经不起诱惑。我带团之后毫不吸取先前在公司犯错的教训,很快便故态复萌——时常在账面上做一点小手脚,算账时每个人多摊一点钱,或者花销上克扣掉一点……虽然行程结束后我会把明细账单发给团员,仔细审计就能找出问题,但我料想账单里面毕竟有那么多项,谁会去逐一核对?而且我做手脚做得很有节制,并不会让人觉得特别离谱。

直到有一次,某趟行程结束后我去一个学生家里讲照片——说是“学生”,其实人家的年纪足以当我爹。他跟我出去过很多次,关系颇为熟稔,语重心长对我讲了一番话:“这次的X老师回去后发现你的账单有问题,你把那天去超市里自己买的东西,算在公共物资里面让大家分摊。X老师是何等精细之人,他从来没跟你说,是因为觉得你年纪小、也确实缺钱,所以不来跟你计较。你这种做法,人家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下次可能就不会再跟你打交道了。这次X老师跟你出去,是我介绍来的,我本来想让你跟他熟了以后可以用到他的资源。你要是缺钱就来跟我说嘛,以X老师的社会地位,别人花几千几万都搞不来跟他的关系,你为了这几百块钱就把关系搞坏了……”

他的这番话让我感到很羞愧——从来都不是因为我真的能瞒天过海,只是人家不来跟我计较罢了;更让我羞愧的是,我一直都在做捡芝麻丢西瓜的蠢事儿,为了一点点的小钱,付出的却是自己声誉的代价。从那时起,一场“冉阿让式”的转变出现了在我身上——几乎是一夜之间,“不糊弄人”成为了我的人生信条。

万幸的是,除了说谎之外,我没啥其他不良嗜好和恶习;而我从前犯过的那些错误,终究也算不上伤天害理罪大恶极,有些过去就过去了,还有些则得到了当事人的谅解……在与过去的种种澄清和了断之后,我与说谎这种恶习彻底决裂,一转身变成了一个“事无不可对人言”的人。

我是洗心革面之后才认识我太太的,她是个性格焦虑多疑的人,多亏了我重新做人之后的清白坦荡,才让她得以建立起了对我的稳固信任——我不会对她刻意隐瞒任何事情,过往历史都一一交代,手机也对她完全不设防。

然而我并不想标榜自己突然之间“良心发现”,或者说我有多么的“道德高尚”——我只是经过了重新权衡和计算之后,发觉做一个诚实的人反而是最容易的,同时也更符合自己的长期利益。

首先我得说,不用再说谎的感觉真的太棒了,我本身是个性格耿直、不吐不快的人,很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这样做。我终于不需要在发朋友圈时屏蔽不同分组的亲友、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某个秘密有一天会被人发现、更不用时刻警惕自己前后叙述是否一致……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解脱。

我在网上看过一些隐姓埋名潜逃十多年的逃犯最终落入法网的故事,据描述这些人在被抓捕归案的时候反而都感到如释重负,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心情吧。背负着秘密生活,无论这些秘密是大是小,终究会令人身心俱疲。

其次,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决定“不糊弄人”说白了是一种策略的转变,这一策略从长远来看能带给我更高的收益。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有一个人,成天糊弄别人、骗别人。久而久之,那些比他更聪明、能够看穿他的人一定将疏远他、不再信任他;会继续跟他打交道的都必然是那些容易被他忽悠的人——如果你只想跟蠢人打交道,“糊弄人”会是个好策略。我毫不怀疑会有那么一些人,巴不得身边都是不如自己的傻瓜;但对我来说,保持自己社交圈的高品质,才更符合我的利益。

我以前做摄影培训的时候,能够接触到一批非常优质的客户资源,这些客户大多有钱有闲,他们不沉溺于低级趣味的享乐,却跑来烧钱吃苦玩摄影,就决定了大部分人颇有一些艺术情怀与追求,跟普通的土豪不一样。

我得说,有钱人跟穷人不仅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很多时候思维方式也是在不同维度上的。由于我自己是个穷人,所以我起初只懂得“穷人思维”。通常来讲,穷人对价格敏感,喜欢贪便宜。假如你把一样2块钱的东西,吹嘘成3块钱的品质,然后定价为2块钱,不但能够吸引到穷人来买,而且大部分人也能够接受最后拿到的是2块钱品质的东西——他本来就只有2块钱的预算,尽管他期待能拿到3块钱的东西,但他并不会真的去买3块钱的东西。

我起初使用的是“穷人思维”跟那些有钱人打交道,一方面用驴友穷游的思路设计路线,另一方面打着“独家路线”的旗号、仗着市场上缺乏竞品来垄断定价。既然是“独家线路”,那就意味着经常会去到一些比较冷门的景点,当地的食宿条件有时难免比较差……

我当时总想着怎么先把人给忽悠去了再说,于是在招募时故意隐瞒或轻描淡写这些特殊情况——说白了就是把4块钱的东西说成5块钱,然后定5块钱的价格来卖——其结果自然是经常被投诉食宿条件。我一开始还有些不服气——没我的话,你们怎么会有机会到这些地方呢?有些宽宏大量的人确实能理解并接受,但更多的人成了“一锤子买卖”。

后来我琢磨出了大部分有钱人的思维方式:假如你把一件只值4块钱的东西吹嘘成了5块钱,别说你卖给他5块钱了,即便你只用4块钱的定价卖给他们,有钱人也是不会买账的。他们的关注点会集中在你没有满足他5块钱的需求——他期待的是5块钱的东西,你就得给他提供5块钱的东西;假如他早知道你提供的是4块钱的东西,是不会来的。

有钱人才不需要你替他省钱,他们不差这一两块钱,相比这点团费而言,他们出去一趟付出的时间、精力是比金钱更大的成本投入。因此有钱人会很在意自己的预期没有被满足,你可以光明正大挣他的钱,但必须要满足他的预期。

因此,跟穷人打交道和跟有钱人打交道需要采取不同的博弈策略。“糊弄策略”适合穷人——我这里并不是要歧视穷人,而是客观上穷人的选择更为有限,有时候不得不忍受被糊弄的可能性。就好像明知某夕夕上容易买到假货,大家还是趋之若鹜。

我自己也是某夕夕的忠实用户,拆快递的时候经常会感觉在开盲盒——咱们这种穷人其实在消费的时候已经默认了可能被糊弄的风险,我要是不差钱的话,什么都去品牌官网旗舰店买,自然就不用担心“开盲盒”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有钱人就一定不用某夕夕,或者说穷人被糊弄了就会忍气吞声——这是另外的话题,本文不展开。

对于许多有钱人而言,“糊弄策略”是行不通的——他们有着更多的选择余地,对商家有着更高的品质和诚信要求。你或许真能够糊弄他们一次两次,他们也或许不会来跟你计较,但会把你归入“失信人员”,不再跟你玩了。就好比有钱人在某夕夕买东西上过一次当之后,他们未必会费劲儿去退货退款,而是直接卸载APP。

跟有钱人打交道,想要赢得他们的友谊和信任,屡试不爽的唯有“真诚策略”——尤其是富一代。几乎所有的富一代有钱人都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人精”,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和人脉,也往往比穷人更容易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假如你想把一样5块钱的东西用6块钱卖给有钱人,不要试图把5块钱吹嘘成6块钱,而是应该充分交流信息,了解他们的需求与禁忌,确保这5块钱的东西符合他们的需求,从而使他们愿意额外支付1块钱的“品牌溢价”——有钱人通常更能够理解商品社会不同环节产出的价值,尤其是信息与服务的价值,愿意为信息与服务付费。我遇到的大部分有钱人也都很通情达理,如果真有什么困难跟他们直说,他们一般都能理解。

前面讲到的关于“X老师”的那件事情,除了羞愧之外,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从前的可笑。在上流社会的人眼里,一定会觉得挖空心思为了几百块钱做手脚是特别low的一件事,失去的不仅是信任,还包括尊重。

我整个人洗心革面之后,再带团便开始改用“真诚策略”——说话尽可能地实事求是,通过充分交流来主动打破信息不对称并建立信任;我会把可能遇到的一些特殊情况在一开始就说清楚,记账都配上收银小票的照片,公开透明;不再遮遮掩掩把4块钱的东西卖5块钱,而是光明正大地把5块钱的东西卖6块钱,用更全面的信息、更丰富的经验来提供附加值……果然这样一来反而获得了更好的口碑,不卑不亢地站着就把钱挣了。

“诚实”跟“说谎”一样,也是一种具有惯性的行为——因为声誉不仅需要持续的维护,而且相当脆弱,只要一次翻车就足以摧毁过去多年来积累的信任。一旦选择了做一个诚实的人,就必须一直诚实下去,没有中间道路。

开始全职写公众号之后,我发现这种“真诚策略”也同样适用,能够让我筛选出一批优质、高端的读者。

要怎么才算“高端读者”呢?我权且下一个定义——具有长文阅读能力、文字理解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共情能力的读者,就可以算作“高端读者”。当然,这仍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各位不要太较真,引出这个概念只是为了便于本文的叙述,并不是要给读者划分三六九等。

长文可说是本公众号的一个特色,我总是写那么长的文章依然能够有现在这样规模的读者群,只能说咱们中国人口基数足够庞大。之前有个人跟我留言:“文章太长,不看了。更重要的原因,很长一段都没有抓住作者的主题,我没时间看你瞎扯。作者最好思考下我的留言,再一次,我取关。”——我看到这种留言哑然失笑,叫他赶紧取关,我写那么长就是为了让这样的人不要来关注我,字数是我筛选读者的第一关。别的自媒体或许害怕掉粉,我的习惯是定期洗粉,去伪存真。

打个比方说,假如某个读者读了我今天写的这些自白,TA因此而觉得:好啊!原来你随水从前是这种人啊!我看错你了!我要跟你划清界限——谢谢,走好不送!请你去关注那些伟光正、不存在任何历史污点的人好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筛选读者呢?靠着流量吃饭的人,难道不该是读者多多益善吗?——只为图个清静。要是所有的读者都跟从前的纸媒时代一样只看文章不说话,那自然是多多益善;但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杂音的大环境,与高端读者进行交流,我固然可以从他们的读后感中获益良多;可假如总有一群文章都读不完的人在那里评头论足,无疑会变成一种干扰。我不在其他平台转发文章正是这个原因,希望能够在更少的干扰下安心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因此,我写公众号的宗旨也跟我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一样的——不糊弄人。所谓“不糊弄”包含了以下几点:

第一,不懂的事情不装懂,不写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不写自己没去过的地方——除非展开论述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需要提及;

第二,不去断章取义、只选取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论据,尽可能保持客观——除非有些内容出于“政治正确”的缘故没有办法写出来;

第三,不刻意给自己加光环、立人设,不捏造自己的情况,实事求是;

第四,不去文过饰非,错了就是错了,没啥丢人的,只有坦白和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自我完善。

当然不糊弄人不代表我一定正确,我不可避免会有说错写错的内容,也可能会有前后观点的转变,但我至少能保证我的观点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绝不会故意去误导或迎合别人,也绝不把读者当傻子——没有人能在任何时候骗过所有人,糊弄别人久了一定会被看穿。

大部分作者写文章的时候都会预设目标受众,我也不例外。首先,我预设了读者和我之间的信息是充分对称的,我能够获取到的信息,读者也能通过其他各种渠道获取到,假如我断章取义或者故意曲解都会被人发现;其次,我预设了读者中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和精英,他们拥有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发现我论述中的错误和漏洞——如此对目标受众进行预设,会督促我对写作时涉及到的概念、论据、逻辑都进行反复核对,同时也确保关注我公众号的不会都是些容易糊弄的傻子。

但有很多自媒体,却是把读者当傻子的。有时候读他们写的东西,就好像读到手段低劣的诈骗短信——这玩意儿也有人信?但就是有人信!而且还不少。

因而我意识到,与我筛选高端读者不同,有些自媒体的目的或许就是为了筛选“低端读者”,他们采取的是与“真诚策略”截然相反的“糊弄策略”,把易受骗上当的人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受众。正如低级的诈骗短信可以从茫茫人海中筛选出最容易被骗的人,从而节约自己的时间,同时也降低后期进一步诈骗的难度;自媒体写的东西越反智,就越能筛选出事实辨别能力弱、容易受蒙蔽的人群,方便收割韭菜——大家只要看看自己家里某些老年亲属热衷于转发的那类文章就明白了。

不过我还是得强调,我不觉得自己道德有多高尚,我之所以坚持“不糊弄人”的原则,归根结底是因为我认为从长远来看,保持着真诚待人的态度,最大的受益者是我自己——这种受益同时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说实话我从小就很讨厌自己说谎的习惯,可偏偏难以自制停不下来,一度产生自我怀疑,觉得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然而当我突然间把其中的利害关系想通之后,转变自然水到渠成,几乎毫不费力。仅仅依靠良知驱动而没有实际收益的行为,对大多数人来讲都难以为继,所以才会“久病床前无孝子”;只有符合趋利避害本性、能够利己的行为才可能长期持续,而诚实和善良正是这样一种行为。

有人肯定不同意——不对啊!不是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吗?不是说“劣币驱逐良币”吗?在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世界里,难道不是要冷酷无情才能生存下来吗?

我们如果“想当然”的话,确实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于简化地去理解博弈行为。就好像我在谈印度问题的时候,碰到过不少人叫嚣着与印度开战来解决中印边境问题——在他们简单化的设想中,要么觉得中国跟印度之间的博弈只存在于“边境问题”中,要么觉得中印边境问题可以通过一次性博弈解决,要么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在进行博弈……可惜现实世界里的博弈从来不是那么简单。

在著名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中,有相当大的篇幅都是用来解释为何基因这种自私的天性却能够发展出利他行为。如果你看过这本书中的论述,或许就能像我一样找到关于人性善恶之辩的终极答案——用“善恶”这种主观的道德判断去评价人性本来就是个伪命题,所谓“行善”或“作恶”不过是不同的博弈策略罢了。

书中例举了这样一个“囚徒困境”的博弈例子——你和你的对手各有两张牌,分别是“合作”和“背叛”。你们需要选择一张牌交给“银行家”,在银行家揭晓之前谁都不知道对方出的是什么牌,银行家会根据你们的选择进行赏罚。博弈一共有4种结果:

双方都选择“合作”,每个人都能获得300美元;

双方都选择“背叛”,每个人都会被罚10美元;

你选“合作”,对手选“背叛”,你会失去100美元,对手获得500美元;

你选“背叛”,对手选“合作”,你会获得500美元,对手失去100美元。

在双方互不认识、且只能进行一次博弈的情况下,“背叛”永远是最好的选择——无论对方怎么选,你都能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对手选“合作”,你拿500美元;对手选“背叛”,你损失10美元。所以在一次性的博弈中,确实做“坏人”比做“好人”更划算——可这不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讲的所谓“一锤子买卖”吗?暴利而短视。拿做生意来说,你假如知道自己干的是最后一票,可能就会采用一些不计后果的策略,比如健身房老板、美容院老板卖完会员卡之后跑路。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时候我们进行的都是重复博弈,必须考虑到自己的信誉;与此同时现实中还存在口碑效应——就算你跟这个对手只进行一次博弈,但你们的博弈情况可能会被别人知道,下一个对手在与你初次博弈的时候就有机会预判你的策略。

那么,假如将这个博弈无限重复,什么样的策略才是收益最大化的呢?

研究博弈论的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艾克斯罗德为这一囚徒博弈征集了62个不同的预先设定好的策略,再加上随机策略总有63种,把这些策略编制成电脑程序,让这些策略程序之间相互重复博弈。他将绝不首先“背叛”的策略归类为“善意策略”,反之则为“恶意策略”,看最后哪些能够获得最高的平均得分。

这里我来给大家列举几个策略——

最为善良的策略是“永远合作”,不管对方如何出牌,都选择合作;

最邪恶的策略则是“永远背叛”;

在“斤斤计较”策略中,开局默认“合作”,但只要遭遇一次对手的主动“背叛”,之后就会永远选择“背叛”——由于不首先背叛,该策略属于“善意策略”;

在“针锋相对”策略中,开局默认“合作”,之后的每一局都复制对手上一局的出牌;

“针锋相对”策略另有一个“针锋相对多疑版”,开局默认“背叛”,之后每一局复制对手上一局的出牌——该策略属于“恶意策略”;

有个比“针锋相对”更加狡猾一点的策略叫做“老实人探测器”,在跟随对方策略的同时,如果发现对方一直都出“合作”牌,就会出其不意地“背叛”一局——该策略也属于“恶意策略”;

由于“针锋相对”和“老实人探测器”这样的策略容易陷入互相背叛的死循环,有一个叫做“愧疚探测器”的策略会主动中止报复的“背叛”行为;

比“针锋相对”更加宽容的策略叫做“两报还一报”——只有在被连续“背叛”两次的情况下才会开始报复,能够有效避免互相伤害。

经过计算机随机次数的模拟,结果发现得分前15名的策略中只有一个是恶意策略,而垫底的15名中只有一个善意策略,那些不首先“背叛”的善意策略普遍获得了更高的分数;而最终胜出的最高分策略并非经过精心算计的复杂策略,而是只有四行代码的“针锋相对”。

“针锋相对”策略绝不主动背叛,同时也保持绝对的公平——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在遇到善意策略的时候能够彼此双赢,而在遇到恶意策略的时候也能有效反击。

这种灵活性决定了“针锋相对”在其表现形式上的多变——当整个环境中都是不会率先发动“背叛”的善意策略时,“针锋相对”在博弈时的表现看起来跟“永远合作”没什么两样;假如大环境里充满了“永远背叛”这样的恶意策略,“针锋相对”也会毫不手软地“以暴制暴”……

虽然这只是一场模拟,但其结果却能给人许多启发。“针锋相对”这样的策略在现实中被普遍认同——“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挑事也不怕事”“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都是这样一种策略的体现。

选择用对等策略进行“反击”会造成一个现象:我们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身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或者说,我们相信自己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换一个通俗的说法——你若被世界温柔以待,相信这个世界上好人多,就容易成为“好人”;反之,你可能不得不选择做一个“坏人”来对抗残酷的世界。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前半生受困于命运的不公与社会的歧视,在遇见米里埃神父之前,他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的唯有恶意,为了生存他也不得不用恶意对待这个世界。然而宽容大度以德报怨的米里埃神父,让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的他相信世界上依然有善良和光明,才使他愿意去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冉阿让这样的人,因为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那种转变,正是由于从其他一些人身上看到了宽容与大度,使得我相信如果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而且像冉阿让这样的人,一旦选择洗心革面,会比普通人对向善有更为坚定的信念,这就是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觉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样的说法很不公平、不合理——凭啥那些一辈子苦苦吃斋念佛的人,比不上一个改邪归正的坏人?“放下屠刀”只是一个隐喻,“屠刀”象征着生杀予夺的强大权力,“放下屠刀”意味着能够对既有的强力诱惑不为所动。

假如一个手握“屠刀”的人选择了善良,一方面必然是因为善良能够给他在物质和精神上带来比“屠刀”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有了不同选择的比较,他也会更加珍惜更好的新生活。我之所以会如此坚定地奉行“不糊弄人”原则,或许正是因为对“糊弄人”太熟悉了……糊弄一下别人或许会有立竿见影的收益,但背后的机会成本实际上超乎想象。

我不敢说好人绝对会有好报的——因为有的好人未必能等到那一天;但我相信好人相对来讲更容易有好报,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是善良的人更多一些——做善良的人,才能遇见更多的善良;保持自己的真诚,才能换来别人的真诚。从长远来看,善良和真诚大概率能带来更高的收益、更好的人生。

但这绝不是说,善良是无条件的。

通过模拟,艾克斯罗德总结了能够获得成功的博弈策略的几个必要条件。首先是要善良,不主动作恶,不去伤害和背叛对方;其次是宽容,能够原谅对方的背叛,避免持续互相伤害导致同归于尽;再次是不嫉妒,愿意吃点亏,在面对那些通过恶意策略获得更多奖励的对手能够不眼红。

采取“针锋相对”能够得到的最好结果是平局,永远无法以优势比分赢得过任何单场的博弈,一旦遇到恶意策略更是会处于一种轻微的不利状态——然而正是这样一种“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策略能够在重复的博弈中获得最高的得分;那些经常背叛的策略虽然很容易能赢得单场博弈,在重复博弈中的平均得分则很低。

相比之下,大部分的真人玩家在进行同样的博弈测试时,却往往很难做到不嫉妒,当在某一局中处于不利状态后,总会想要伺机“背叛”来胜过对手。我得说这种“背叛”的诱惑确实非常考验人性,我自己就很有体会——比方说看着那些蹭热点、迎合民粹的自媒体轻易地获得流量以及经济收益,很容易让一些认真写文章的人心态崩坏,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谈何容易。

我认识一个自媒体小伙伴,卧底做了好几个月外卖骑手,写了一系列骑手日记。可她认真写的文字的浏览量却远不及偶尔发的一个没啥营养的小视频,确实会非常影响心态,好在她还是坚持了下去。

除了以上三点外,成功策略最重要的一点是——知道要在什么时候进行报复和反抗。

“永远合作”这样的纯善意策略,一旦碰上恶意策略就毫无胜算,任人宰割;“永远合作”的善,只能说是一种胆小怯懦、不分黑白的“愚善”,正是这种“愚善”才导致了“人善被人欺”。假如整个社会都是“永远合作”的人,反而会纵容恶意策略的滋长。而像“两报还一报”这样的策略,尽管比“针锋相对”更为宽容,更不容易陷入互相伤害的恶性循环,但在竞赛中的平均得分仍低于“针锋相对”。

正因如此,那些不畏恶势力、挺身而出的人才那么重要。

近日看到新闻说,伊朗终于在民众抗议两个月之后取缔了“道德警察”——这便是反抗的力量,如果伊朗人民一直保持善良和顺从,那么道德警察还将继续为所欲为。面对不公之事的报复与反抗不仅不能算作“恶”,反而是一种更大的善良——维护善良的善良。

应该说中国老百姓是一个非常“合作”的族群,擅长忍耐、妥协、逆来顺受,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从小被教导“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等观念。从历史上来看,不少人哪怕已经活不下去了依然信奉要“永远合作”……因为比起吃一点亏、受一点压迫,我们更不愿意改变现状,不愿意生活变得动荡,大多数人只会被动地等待着情势自己变好。

因此在中国社会那些能够挺身而出的“针锋相对”者,常常会不被“永远合作”者所理解。在“永远合作”者看来,这些人之前明明跟自己一样,出的一直都是“合作”牌,怎么突然打出“背叛”牌了?——所以一定是有坏人在背后教唆,让他们变坏了!

在自身权利受到威胁的时候“变坏”哪里需要别人教?苍蝇不叮没缝的蛋,一切都有前因后果,所谓“变坏”不过是人们想要活下去的本能罢了……谁不知道做缩头乌龟最保险?谁不知道做键盘侠隔岸观火最安全?可惜绝对的顺从与合作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是最优策略。

我不否认,因为有那些“合作”的人,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但我们也无法否认,正是因为有另一些人的不合作、不妥协、不苟且、不将就,才让这个世界不断进步、变得更好。

向善的道路从来都是曲折的,要有“菩萨心肠”,更要有“金刚手段”——这样才能保护好善良,使善良变得可持续,让世界上更多人愿意选择善良。

相关文章